文/王宏伟 林惠虹
2017年的最后一天,南京博物院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证书。中国甲骨文前不久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博是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11家收藏甲骨文的单位之一,这也是继南京大屠杀档案之后,江苏第二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
加拿大传教士留下重要甲骨收藏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王室和贵族用来占卜和记事的刻辞,这些甲骨文大多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那么,南京博物院院藏的近3000片甲骨文是从何而来的呢?
南京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田名利告诉记者,南博是甲骨文收藏的重地之一,收藏量接近3000件,最主要来源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收藏的甲骨2369件;其次为胡小石先生1962年捐赠的共300件;第三批来源为1959年进入馆藏曾经为刘鹗、罗振玉收藏的甲骨90件;此外还有少量接收自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及私家收藏等。
这其中数量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就是明义士的收藏。明义士1910年来到中国河南安阳传教,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他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农村收购甲骨,并用铜钱和糖哄着当地小孩在庄稼地里四处寻找。他也曾买过赝品,曾把新仿制的大牛胛骨当成商代甲骨重金买下,没过多久骨头腐烂发臭,他才明白上了当,从此发愤学习,成为甲骨文研究的顶级专家,其著作《殷墟卜辞》收录的2300余片甲骨中只有1片是赝品,还是被他自己识别出来的。
1937年抗战爆发,明义士回加拿大时,其甲骨有一部分存放在南京的加拿大驻华使馆里,由临时代办朗宁保管。1951年朗宁回国时,通过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将这批甲骨转交给南京博物院,经清点研究,正是《殷墟卜辞》的实物。
因为龟甲和兽骨是有机质文物,相比瓷器、玉器更为脆弱,因此南博所藏甲骨均在恒温恒湿洁净稳定的库房环境里,装在软包装的囊匣里得到最妥善的保管,并处于全天候监控之下。
甲骨文记录商代的生活与文明
殷人相信鬼神,几乎天天祭祀,事事占卜,因此甲骨文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我们了解商代文明最可靠的资料。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王族谱系、神的名字、王位继承、战争、饮食宴飨、丧葬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博所藏甲骨中,就透露出很多有趣的信息。
参与南博甲骨文文字整理的南京大学魏宜辉副教授告诉记者,大量甲骨占卜的是日常生活,比如这几天是否会下雨?今年收成好不好?其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出土后母戊方鼎的墓葬主人是商王的王后妇好,在南博所藏的甲骨中曾提到,妇好怀孕后,王室对此进行占卜,问此事是否“嘉”(注:即好的意思),孩子出生后的记录是结果不好,这并不是指不吉利或出现难产,而是指生了一个女孩,可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商代就已普遍存在了。
还有一片甲骨上记录的文字,很可能与妇好的丈夫武丁开发江淮流域有关。上面写到,商王在南方的我、舆、曾三个地方设置了被称作“史”的边防武官。然而局势并不如商王期待的那么稳定,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商纣王时主力部队到东方镇压夷人叛乱,面对周的进攻只好武装奴隶,却不料奴隶倒戈,导致商灭亡。
因为时代久远,甲骨文的4400多个文字中,仍然有近一半无法释读,因此很多甲骨上的文字含义难以确定,但是这些文字仍能传递出来自约3000年前的信息,例如商王在打猎时捕获到猪、雉和鹿,以及祭祀时用了两只狗、一头牛,还有一个外族战俘,用活人祭祀很残忍,但在商代却是普遍现象。
南京与甲骨文有不解之缘
南京与甲骨文有着不解之缘,在南京发生过一起甲骨文研究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殷墟HY127坑进行室内发掘。
民国中研院史语所原址位于现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先后组织15次殷墟发掘,其中HY127坑共窖藏甲骨1.7万片,被称为殷商“档案库”。工作人员将此坑整体装箱,运到南京史语所进行整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南京发掘”。据说汪精卫到现场指着藏有许多龟甲的大土块说:“好大一个龟啊!”引得现场学者相视而笑,汪听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有好多龟啊!”一时在南京传为笑谈。
如今,“南京发掘”的甲骨藏于台湾史语所,成为两地割不断的文化情缘。世界上共有15个国家收藏有殷墟甲骨,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发布会,南博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希望能建设一个统一标准的甲骨文数据库系统,推动全球资源和学术的共享与交流。
专访马轲:力的画家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
飞行员褚铭泉的别样书法(图)
海归艺术的下个十年何去何从
中国当代艺术的死亡之吻
2017年黑龙江艺术类录取批次及志愿设置
葛玉君:“水墨热”的背后
文人知识人和艺人可以混为一谈吗
靳尚谊:我是如何画彭丽媛的(图)
艺术重要的是大众
画室:画家神圣的创作空间(组图)
苏东坡是摄影人的榜样
严渊:中国绘画的道统
范式转型与文化战略视野下水墨的可能性
2017年黑龙江省艺术类专业校考实施规定
栗宪庭:何为当代艺术
吴东民:临摹也是创作
3D打印仿制艺术品是把双刃剑
陈志平: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图)
秦天柱:吝惜笔墨方得花鸟精髓
美人图与海上痴人书家乐心龙(组图)
实验艺术被认可还是被招安(图)
小顾聊绘画警示艺术教育普及不足
鲁迅偏爱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图)
向京:和年轻艺术家聊天
郑以然:从马格利特的烟斗到无图之图
该给展览的青春燥热症去虚火了
艺术展览的海外镀金热
碎片化的画室历史如何复合(图)
冯博一: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