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造办处雕漆传承之继古斋传人马宁,宣扬与分享雕漆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的博大精深与美轮美奂。
雕漆
雕漆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的总称,其中尤以剔红最多,且又常常与其色彩相同的雕漆相结合。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黄、剔绿、剔黑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
据《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但至今未见实物,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永乐时期果园厂生产的雕漆,技艺精湛,工艺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清两代的雕漆数量最多,至清代晚期,雕漆技艺衰微而几乎失传,解放后,北京、扬州等地才重新恢复了雕漆的生产。
剔犀
剔犀,北京文物业通称曰“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其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当.各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勾纹等不同的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器表有黑面、红面或紫面的。其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动。此技法出现不会晚于唐代,惟实物有待发现,其定型可能是在宋代,实例为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柄团扇。元末明初此种技法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流行,存世作品的数量较多。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推动美术持续繁荣
百年闽台漆艺,传承七千年文明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新水墨描述中国画自我立场
美术的“废墟”
吴长江:把“潜力股”培养成“实力派”
重建新闻漫画健康向上的战斗性
《图的背叛》:马格利特以来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马书林画京剧人物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美学启示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以历史眼光看待文化现象的大家
[艺象杂言]别让艺术输给情色
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静观天地大美——卢禹舜的新山水艺术
斥资600万建“皖公”巨像引热议
郑重宾中式媒介上的西式思考
中国当代具象油画中的形式与精神
什么时代可以“鸾凤齐鸣”?
赵根成人物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随感
“大师”评选缺什么?
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艺术×工学=设计²
当代艺术何以“去魅”?
杨韬:雕塑是角色扮演
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
自在汪伊虹
在书页中营造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