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市民在观看考古发掘出的各种银锭。
四川“江口沉银”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昨天,“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500余件文物精选自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4.2万件文物,年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该展是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展期持续至9月26日。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展览还原张献忠大西政权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也还原了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状况。
记者在开幕首日探访了展览现场,展厅通过原物展陈、展板介绍,试图向观众介绍晚明和张献忠大西政权的诸多历史信息。
展览展示了大量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
“西王赏功”钱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用于奖励有功部将。在考古发掘之前,“西王赏功”钱存世量极少,且真假难辨。册封后宫的两件金册,是大西政权建立后宫制度的物证。刻字银锭可见“粮银”“军饷银”等6个税名及四川境内眉州、双流等12个地名,是研究大西政权银税制度,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活动范围的实物证据。
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
明天启元年(1621年)
多种兵器确认遗址性质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多种兵器因数百年沉于江底,有些周身“长”着卵石。这些江口之战中的兵器有铁刀、铁枪、铁剑、箭镞等冷兵器,还有一件火器——三眼火铳。据介绍,这些兵器是确认遗址性质的有力证据,证明此处就是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
另外,明代册封亲王、世子、郡王、王妃的金册、银册和金宝,显示了明代宗室爵位制度;150枚银锭反映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现实。
展览还展出了数件曾被盗掘的重要文物。2016年江口古战场遗址特大盗掘案件中缴获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和“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均现身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有迄今为止首次考古发现的木鞘,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
册封金册
大西政权(1643-1646年)
■亮点
科技应用助力“高难度”水下考古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介绍,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为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积累了经验。
考古发掘的遗址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区约20公里,遗址保护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成为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考古堪称“高难度”,考古人员为此采取了诸多新办法、新手段。记者注意到,展览中专辟“考古新章”板块介绍了此次考古的过程。这也让此次展览不同于普通文物展览,突出了“考古”特色。
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复杂情况,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模式。展览现场一片展开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让观众如同置身考古发掘现场,直观了解发掘过程。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运用了大量科技手段。例如,RTK技术可以对每一件出水文物进行定位记录;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了解河床结构,探索文物密集区域与遗址准确范围,等等。展览展示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和智能化测绘无人机等科技考古设备,还原了这次高难度考古的挑战与创新。
据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领队刘志岩介绍,考古单位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制定了长远计划。由于遗址面积很大,不可能全部进行考古,考古人员将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探测,确定遗址单位、分布等情况。同时,还将开展陆地调查,勘探附近有无战场遗址。
■钩沉
“沉银之谜”如何破解的?
江口古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1646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部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南下转移,到了彭山江口河段遭遇袭击,船只被焚毁,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此后,当地一直流传“江口沉银”的传说,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江口之战和沉银打捞的记载。但张献忠是否沉银、沉在哪里,几百年来并无定论。
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直到上世纪20年代后,陆续有重要文物在江口岷江河道内被发现,“江口沉银”的证据浮出水面。2014年,这里发生了特大盗掘案件。其后,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机关历时两年时间,追缴各类文物千余件。这是2016年度破获的全国最大文物盗掘倒卖案。
为更好地保护遗址,充分了解遗址分布范围和水下文物的保存状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启动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项目。2017年和2018年,考古人员分别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这一考古项目,解决了数百年的“江口沉银”之谜,也为明末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考古项目开展以来,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并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改名“明末战场遗址”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经历过一次更名。在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过程中,国内考古专家决定将该遗址从“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改名为“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更名源自于该遗址本身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解释,除银锭外,该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兵器、船钉、首饰等文物,说明这里曾是激烈的战场。因此专家一致认为,称“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更为准确。
美术教学反思(三)
生动的一课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适当处理教材的心得体会
寓言、神话配画
情感教育从小学美术课堂开始……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小动物盖房子》教学反思
在美术课中拓宽儿童的创造思维——谈《爬升玩具》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想象中成长
生活——创作的源泉
美术课堂纪律教后感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
《你的家 我的家》教学反思(一)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制作纸花》教学反思
用真诚的爱心换取孩子们的信任
《图形的联想》教学反思
《献给教师节的画》教学反思
揭开婴幼儿涂鸦和儿童画的奥秘涂鸦解析
启美启智启德启信
美术作业如何评价的思考
关于备课——快乐准备 快乐教学
美术教学反思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教学反思
正确评价美术作业
《瓶子变变变》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五角星》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