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刻本《汉书》
中国藏书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秦、汉王室的文库、石室,到唐、宋、明、清朝廷的书楼、文阁,都是国家级的藏书机构。有人以为,最古老的典籍已全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事实并非如此。《汉书·艺文志》载:“具灭焚其籍者,儒诗仪说,诸侯撰己。秦纪、博书、医卜筮种,皆挟护藏。”说明当时只烧三类书:诗经、礼仪和诸侯为自己立传的文史。而秦代典史、工具、医药等书籍不但不烧,还要严加保护、收藏。
历史上朝代更迭几乎全是兵戎剑戟、烽火硝烟,征战者虽不乏文化人,但他们首要目的是夺取政权,哪有闲暇顾及那些蒙尘的竹简、泛黄的纸页?于是一座座书楼藏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动乱,如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南京文澜阁、登封嵩阳书楼等。
黑蝴蝶般飘舞的古籍灰烬催生了众多为传承记载、延续国学而藏存史书的仁人志士。从南北朝起出现私人建造藏书楼,到唐宋有人开始创办私家书院。如五代杨悫所创应天书院、唐代陈与建立松州书院、罗简创建梧桐书院等,这些书院除“广招子弟,皆令就读,弱冠苦学”外,都“聚书万卷,以资众读,藏延典史”。
古时除了书院、书楼藏书,还涌现出大批迷书、痴书的藏家:南宋书法家赵孟頫是大藏书家,藏品多为绝版典籍。他做翰林学士时,得到一套宋初刻本《汉书》,自己在每册加一扉页,正楷题跋:“聚书藏卷,良非易事。阅者守律:勿卷脑,勿折角,勿以指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策,随开随掩,随损随修。后得吾书者,奉赠此法。”这套《汉书》被后人誉为“宋本之冠”,先后被大藏家王世贞、钱谦益等人珍存,后来收藏在清代皇宫。
《绘事微言》记载:宋代知州胡应鳞藏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尽其家以为万卷书”。他的俸禄结余全部用来买旧书,不够就用家里值钱的物品充抵,还不够就把衣服脱下换钱。
明代,富商朱大韶痴迷收藏宋版书。一次,他在友人家见到一卷古锦玉签的宋版《后汉纪》,愿以万金买下。但友人并不缺钱,要换朱家的一名美貌婢女,朱大韶欣然允诺。不料美婢听说要拿自己换书,趁夜逃跑了。朱大韶没得到《后汉纪》,抑郁成疾,不久竟撒手人世,成了在藏家中广为流传的“以命殉书”。
不论藏家“饥当食饮”,还是“以命殉书”,都面临一个可怕又无法抗拒的现实:自己死后这万卷藏书谁来管理?还能不能继续藏下去?如明万历年间,南京进士焦竑醉心藏书,倾其积蓄建起澹园书楼。他到晚年,面积350多平方米的书楼藏有典籍4万余卷,是明代最大最全的私家藏书场所。但其后代却不热衷此道,没人继承焦竑遗愿,他去世20余年后,藏书散失殆尽。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是幸运的,它筑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创建人范钦27岁中进士,先后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做官,55岁升任礼部侍郎。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官宦生涯,主管全国的文化、出版,为他藏书提供了方便条件,每到一地做官、巡查,他都精心搜集各类古籍、地方志、科举录等,藏书鼎盛时期达9万余卷。
范钦辞世后,其长子范大冲用田地租金养护藏书楼,范家藏书接力开始代代承传,到了100多年后的清代乾隆年间,“接力棒”传到范钦的曾孙范友仲手上,天一阁藏书依然保存无缺。
弥足珍贵的古本典籍流传至今,每一卷都融汇着古人的千年藏书梦,他们不懈的努力、执著的精神,激励着现代读书人、藏书人递接、传承他们为延续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代接一代地实现他们的美好夙愿。
曾梵志:我可不敢做局 因为太受关注(图)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组图)
是保护徽文化还是兜售古建筑(图)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组图)
吴冠中:用内心的炽热情感来创作
立法禁止到此一游能否奏效
张大千白描人物画稿解读
“艺搜索”,纯正血统引领艺术品搜索引擎之路
网络批评者不应参加批评家年会
2016燕山大学美术设计专业录取分数线
张海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图)
再利用让文物活了起来(组图)
安徽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温馨提示
刘文西:坚持美术为人民
2017浙江省艺术类考上网上报名开始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组图)
王清州的油画:书画外的游戏之举(组图)
2017年贵州省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实施办法
文物保护就是赔钱? 还是这观念你就OUT了!
2017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的通知
书法研讨会冷思考:昭然若揭的世俗目的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
怎一个“名师”了得
2016年天津科技大学美术设计专业录取分数线
卢芝高:让嵌瓷艺术发扬光大
熊晋:以狂草传承中华文化(组图)
陈源初:艺术思悟的迷茫
“重塑历史”类谣言流传 被指“常识败给情绪”
彭德:当代艺术三论
王金岭绘画展暨“中国画漫谈”讲座在河南大学举行(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