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人类造物取之不尽的源泉,先民以漆液制成华美漆器,服务于人们的生需要养,创造出举世公认的辉煌历史,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中国漆器艺术的光彩和魅力。
漆器源流与文化“本元”特征
自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件木质朱红漆碗,中国漆器被公认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漆器。这些早期漆器,不仅让我们对于漆器的产生有了清晰的认识,更爬梳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漆,又称生漆或大漆,是漆树分泌出来的液汁,用于髹涂日用器物,使之坚固耐用。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漆液的国家,很早就大面积栽种漆树以供漆的生产和应用。《周礼·地官司徒·载师》有言“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将漆作为征税用,表明商周时期,漆的生产已纳入国家财税之中。
据文献载,舜作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髹墨漆朱过的木器,不仅防腐、耐酸、耐热、耐用,而且美观。从河姆渡漆碗可知,这种在漆液中调入朱色的做法,很早以前就已使用,而更早的做法应是单一用漆液髹涂木器。与石器时代并行,我们相信人类还存在一个“木器时代”,如工具、用具、食具、盖屋等大量生活、生产必需器物均用木器制成,用漆液涂刷,一经干固即异常坚牢,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用漆有近万年的历史。
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漆大面积涂饰的黑陶杯、罐,漆色呈赫黄或红色。到商周时期,漆还用于涂刷皮革,并广泛用于车乘、弓矢和甲的涂饰,从最初的漆涂木器扩展到其他材质表面的髹饰,以及蚌壳、玉雕、镶嵌等综合材质的髹饰。到秦汉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分工细致,品类繁多,彩绘、描金、雕漆、变涂等结合多种装饰手法,在绘画、雕塑未曾独立产生之前,扮演着文化艺术形态的综合性特征。漆器艺术综合了材料、技术、功能、艺术与审美,一方面满足实用生活的物质需要,一方面自由描绘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与理想,成为现实社会与审美精神的显现。
因此,漆器是一种“原发性”的“母体”艺术,是“本元文化”的一种类型。它将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统一于创造活动,纯粹的艺术从这里分化独立出来,形成精神性的艺术形式,即从实用转化为鉴赏,从依附于器物的纹饰到独立的绘画,从漆艺技术到艺术制作的移用等等,表现出漆艺整合分化、变与统的文化“本元”特质。
中国漆器艺术被看成是历史的奇迹,它源自实用,服务于人类生活,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起着功能性的作用。它们的根本目标是生活,同时也创造出独具中华审美特质的文化和价值。大量的漆器为生活用品,它们普普通通,却构成了人类“生活的艺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典雅、瑰丽是漆艺美感的自然呈现
自战国开始,漆器因色泽艳丽、纹样丰富、轻巧便利等优点而替代制作繁复、原料稀缺的青铜器,确立起造物主流类型的地位。夹纻胎、薄木麻布胎、皮胎以及针刻、描金银与铜饰等新技术纷纷登场。经汉、唐、宋、元的演变,漆器艺术呈现出瑰丽圆润、典雅质朴两大特色,由此构成了中国漆艺美感风格的总体特征。
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随州,曾出土大量战国曾侯乙墓漆器,像生的鸳鸯、鸱鸮、卧鹿、蛇、蛙、虎、龙、凤等造型,充分体现出工匠的巧妙创意与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漆器虽轻便但生产费工,“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汉代漆器生产制作不惜工本,因规模庞大而设置专官管理。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达500件之多,前所未有,其装饰精巧尤以神人狩猎纹、缭绕云气纹构成墨朱流韵的瑰丽美感。漆器艺术在汉代的盛行,奠定了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1984年,安徽马鞍山出土三国东吴时期朱然墓“季扎挂剑图”漆盘,表现出礼教信义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状态。而同一墓出土一对犀皮耳杯漆器,比文献记载犀皮漆提前了600多年。漆器作为朱然墓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既有填补空白之价值,优美的漆画也为研究三国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宝贵实证。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一种以传统夹纻技法制作大型佛像的方式,被认为是漆器工艺移用到雕塑艺术的一个大胆创举。据传东晋雕塑家戴逵所作五躯佛夹纻像就安置于建康瓦棺寺,与顾恺之维摩诘壁画、狮子国玉像,并称“瓦棺寺三绝”。此期髹漆工艺被文人用作怡情之物,在漆器装饰上新的创造是班漆和绿沉漆,用途较广,实用美观,如王羲之曾得绿沉漆竹管而爱不释手。
历史进入唐代,自汉、魏晋南北朝漆器装饰发展起来的“金银平脱”新品诞生了。这种将金银薄片纹样粘贴于漆胎,经多次研磨推光而成的平脱漆器,呈现出金银与漆胎交错、色泽相互辉映的瑰丽风格。现藏日本奈良正仓院的金银平脱古琴正是唐代匠师的杰作。唐代另一种盛行的漆器技法是螺钿与珠玉镶嵌,而在诸多这种新品中,将螺钿镶嵌于铜镜并利用平脱手法,又创造出一种名贵新品。战国以来,漆器艺术以“精巧”“流韵”的基调,经汉晋发展至唐,确立了“瑰丽”“圆润”为主流的漆器新风格。精心设计的花鸟纹样,饱满充实的形态装饰,结合着镶嵌、雕镂、推光、平脱技巧,形成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的漆艺品质。
宋元髹漆,承继汉唐,新创剔犀、剔彩技法,“藏锋清处,运刀通法”,具圆浑、质朴之风,而民用漆器简洁、实用,适宜生活。宋代漆器的质朴典雅是唐漆绚烂至极后的风格转化,这一转变,是士大夫审美情趣与市民文化的世俗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所致。
及至明清,雕漆盛行,工极精细,风格多样,其他金漆、堆漆、漆画、雕填也光莹炫目。此时,漆的应用范围扩大,民间与官营漆艺上下互动,相互媲美,明清能工巧匠辈出,并善于总结,一部《髹饰录》闻名海内外,这些直接影响到现代漆艺的形成。
中国漆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也有独立使用漆的历史,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南美洲地区。但中国漆器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巧、影响之深远是无可比拟的,中国漆器器形之多样、设计之合理、品类之系统也是无法企及的。
在全球范围内,自汉代始,中国漆器经商贸、宗教、遣使等途径传入东亚各国及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地。
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随从手艺工匠达185人,所携物品中就有许多漆碗、漆画、漆屏风。夹纻造像技法也由此传至日本,后日文名称“干漆造”。唐时中日交往密切,日僧与留学生来唐学习频繁,中国漆艺对于日本漆艺的影响深刻且久远。
元代海上贸易发达,元漆器在日本、东南亚、非洲地区广泛传播。据《日本国志》载,剔红传入日本,日人称剔红为堆朱,并崇拜元代雕漆家张成、杨茂,而在江户时代将造剔红漆器者称“堆朱杨成”,沿用至今。
在清末中外文化商贸交往中,中国漆器与丝绸、瓷器等一起销往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第一艘商船安菲特里忒号带回了中国漆器,典雅、华丽的漆器深受法国人喜爱,法国人因此将漆器称为“Amphrityite”(安菲特里忒)。中国漆器艺术被接受并规模化仿制,一种“中国风情”的文化景观在18世纪的法国社会形成。
中国漆器艺术是中国文化外溢影响的重要载体,它特有的审美样式代表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美学精神,所传递出的艺术信息是与世界文化一体而又有独特特征的,激起世界各国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模仿,充分彰显出中国漆器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身份。
20世纪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中国漆艺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解体重构的过程,在继承传统工艺中存长去短,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息创新。许多漆艺家突破传统,将漆画从依附的器物中分离出来,开拓出漆艺新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和类型。技法、材料、语言、观念、生产等方面的更新,带来了中国漆艺的全面复兴。
中国现代漆艺承载着绵延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华,保持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和特有魅力,它在当代融入了现代生活观、艺术观和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正以更鲜明的品格个性、更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现在世界面前,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
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扬州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江苏省艺术类招生投档录取情况表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辽东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武汉东湖学院美术专业单招考题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美术校考考题
2013年北京城市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美术校考考题
美术高考的时间及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2013年武汉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燕山大学美术类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北京化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美术专业考试题目
美术高考速写提高的四要诀 把握好人物的比例和动态
美术高考常用素描作画技巧齐分享
美术生在画画过程中,所要学习的几种应变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山东省艺术类招生投档录取情况表
2013年东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云南大学美术类校考考题
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美术校考考题
2013年西安石油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甘肃省艺术类招生投档录取情况表
2013年中央戏剧学院美术校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