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黄胄人物画作品较多,没想到他的写意小品也颇为曼妙传神。尤其是欣赏到这幅《修竹图》镜心(见图)时,更是不由得惊叹大师的神来之笔,漫不经心的寥寥数笔,真是成竹在胸,极尽风韵。
黄胄(1925—1997),字映斋,别名梁淦堂,出生于河北蠡县梁家庄,幼时即酷爱绘画,凭着先天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而自学成才。上世纪40年代初拜赵望云为师,接受大师全面且系统的国画精髓感染与滋养,自此眼界大开,画艺大进。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黄胄创作的大量美术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屡屡斩获大奖,并多次参与大型赛事展览与社会活动交流,日益被文艺界所瞩目。他恪守“生活是创作唯一源泉”的艺术信条,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部队前沿、边疆牧区、企业厂矿等一线实地走访,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采风写生,因而笔下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很接地气,富有内涵,散发着时代气息。
此外,黄胄以蜚声海内外的高超画技,多次应约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绘巨幅画国礼,漂洋过海,备受国际政坛首脑的青睐与珍视。
而具体到这件《修竹图》,更是充分彰显了黄胄作为杰出国画家的深厚功力与非凡视角。此作68.5×68.5厘米,左上角画心与右下角署款遥遥相对,布局精巧,虽然只是轻轻斜垂下一簇枝叶的景致,但却足以使人怦然心动,顿时沉浸在活色生香的翰墨流光里。题诗曰:“两枝修竹过墙来,多谢邻家为我栽。君若未忘疏竹好,请来粗茶两三杯”,并注明“板桥句,黄胄于青山堂”,盖有“梁黄胄”篆书白文印一枚。
竹叶并未铺满整个纸面,但三两枝竹子却带给人无尽高古而新异、淡然且疏朗的心灵沐浴,恰似有一缕清风自高山远水边徐徐漫过,让人恍若置身乡村庭院一隅,放眼墙角纵横披离,摇曳蓬勃的那一抹盎然生意。加之运笔简约,收放自如,严谨不失豪放,劲挺有骨,清润之气直通眉睫,看似叶叶重叠,实则枝枝俏然,尤其是叶枝之间那笔触的巧妙转化,令其婆娑风姿跃然眼前,真是情怡神飞、美不胜收!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
实验艺术被认可还是被招安(图)
鲁迅偏爱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图)
艺术跨境传播的意义
曹喜蛙:不要从道德模范上去要求艺术家
艺术展览的海外镀金热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
美人图与海上痴人书家乐心龙(组图)
中国当代艺术的死亡之吻
彭德:美术文献论
文人知识人和艺人可以混为一谈吗
玉雕界英雄非要问个出处吗
专访马轲:力的画家
碎片化的画室历史如何复合(图)
2017年陕西美术联考报名考试办法
朱绍正:央美毕业生北美巡展为何全是当代艺术
张劲松作品赏析——植根于传统 广采博学(组图)
黄专:面对当代艺术 最重要是观看的自由
艺术圈的江湖规矩与法律
王璜生:作品下的暴力与诗意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
2017年黑龙江艺术类录取批次及志愿设置
自主的朝圣:青年摄影家精神之旅
吴味:重要的不是艺术又是艺术
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
中国画空白的审美价值
严渊:中国绘画的道统
范式转型与文化战略视野下水墨的可能性
艺术重要的是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