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 雪景寒林图 北宋 193.5×160.3cm
水墨绢本 天津博物馆藏
署款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被称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描写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图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
它的入藏也充满传奇色彩。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在天津生活的刘光启,来到位于市中心的花园路散步,从眼前驶过的一辆装着书画作品的三轮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从三轮车上的一个蓝布画套,看到上面的标签赫然写着几个字——“雪景寒林图”。他跟随三轮车,得知这批书画是被查抄后运往天津财政局仓库的。
随后几年,他也多方面了解作品信息。之后,他被调入天津“文物图书清理小组”,由于过硬的鉴定能力,刘光启负责清点过去时间查抄的书画作品。经过多次鉴定、检查,在他极力保护和努力后,这件作品最终被原藏家张叔诚捐献给天津市博物馆。
上个月,惊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刘光启先生因病去世,甚为感怀。在书画鉴定领域里,刘光启有“刘半尺”的美称,意在说明他的眼力好,字画仅打开半尺,即能立判真伪。刘光启从小在琉璃厂学徒时,练就了博闻强记的过人本领。少年时,为生计所迫,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后随吴玉如、龚望等硕儒读书,可以整部地背《论语》《孟子》;可以整本地背唐诗宋词;可以背画史、画论。经他看过的字画,若干年后谈起来,画的内容、题款、题诗、盖的什么印章,都能娓娓道来。
刘光启先生能够成为书画鉴定领域的一代大家,除了其发奋刻苦努力,更与其“从小在琉璃厂学徒”,后又“随吴玉如、龚望等硕儒读书”学徒的经历分不开。正是这些不寻常的学徒经历的积累,不仅令其弥补了“为生计所迫,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的不足,而且终令其厚积薄发而骐骥一跃。“刘半尺”的美称,实在是对他在书画鉴定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生动评价。
耳听心记
言及鉴藏,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到古玩铺里学徒。为什么要强调学徒?理由至少有三:一是可以从师父与顾客交流中获得教益。比如买卖瓷器,“对器物的画功、发色、器型、底足、款识,器物为什么是真的,怎么认定年代等等,交易时师父与买家沟通方式、行话等,徒弟能在一旁耳听,心记”,这无疑能够大大缩短鉴藏的适应期;二是可以受到极为严格的鉴藏学习训练。据说,学习鉴藏书画,师父总是要求学徒必须熟记几百个书画家的书画特点,比如画的内容、题款、题诗、盖的印章,都要求了然于胸。如此,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保鉴藏不会出错;三是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质的提高。身在古玩铺,既能亲手触碰到各种文物古董(据前辈讲述,学徒期间毎年都要上手几千件真伪古玩),又能学习到各种鉴藏知识和实战技巧,这对于学徒鉴藏水平和技能的跃升,当是无可替代的。
学徒毕业了,意味着业已具备鉴藏实力,可以在文物古董收藏行业赢得财富了。毕竟,鉴藏文物古董是一项高知识、高智慧、高风险的高端文化行业,你只有具备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收藏到高端的文物古董艺术品,也才有可能凭自己的知识与眼力去捡漏。“三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乃此之谓也。时至今日,传统的学徒形式正在式微,尤其是随着鉴藏队伍呈几何级的猛涨,要进传统古玩铺学徒也再无可能,但无论如何,传统的学徒方式其精髓要义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比如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实战技能的培养;再比如要拜能者为师,尽可能与比自己水平高的藏友交流;又比如要在专一、精一上多下功夫,力争成为某一类、某一行的鉴藏专家。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重要,这是为鉴藏打底的事情。否则,连起码的基本理论知识都不了解、不具备,又怎么谈鉴藏?怎么能不被忽悠而上当受骗?因此,对于正规高端出版社出版的理论书籍、专家大家撰写的鉴藏著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去读去记去领会。强调关注实战技能的培养,是因为光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战能力,则难免会因“刻舟求剑”而闹出笑话。尤其要知道当下出现的一些以假乱真的仿品,其实就是造假者按书籍上的表述及其图样“依葫芦画瓢”制作而成的。鉴藏者只有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才能驾驭鉴藏而避免上当受骗。就如看瓷器,老的瓷器总是呈现精光内蕴的特点,熟透、醇厚而舒适,而新瓷器的光泽不免浮在釉面,乍看,很刺眼很浮滑很肤浅。这些特点,单凭书上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判断甄别的,只有多上手、常观察、长积累,才能一眼洞穿。提升实战能力,关键是要多去大型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多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大拍活动亲身体验。
拜能者为师
现在虽不流行传统意义上的拜师学徒,但既玩鉴藏,就必须寻找相类似的师父,要拜能者为师。所谓能者,实际上就是那些在某一收藏领域有知名度、美誉度的专家。能够成为专家,就足以说明他们的鉴藏水平已经达到了一般藏家所难以达到的高度,或者说,这一高度正是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建立起来的。若能拜在其门下,也就等于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少走弯路、断头路而加快适应成长的“捷径”。与此同时,自己选择与藏友交流,也要为自己把好关。哲人说:“即便是个子矮,也要站到巨人中间。”的确,选择和谁在一起很重要,正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因此,与藏友交流时必须选择比自己鉴藏水平高、实战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交流。否则,自己就难以提高,也只能在原地打转,甚至极有可能被人牵着鼻子走以至而被引入歧途。
刘光启先生面对须鉴定的字画,“仅打开半尺,即能立判真伪”,说明他的眼力好。他的好眼力,一方面说明博闻强记很要紧,终令其鉴定时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说明搞鉴定做到专一、精一也很重要。想一想吧,如果刘光启先生既爱好书画鉴定,又跨行搞其他多种文物古董的鉴定,他怎么应付得过来?即便都有所涉猎,都知晓一二,但最终必然会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而陷入“样样懂,样样松”的尴尬境地。是啊,文物古董因为时间跨度大、分类繁复,加之材料不同、工艺不一、讯息各异,再说搞鉴定的人们其精力有限,要对各个门类所有的文物古董都有精准的掌握,不仅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事实上,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个门类,学精、搞懂、玩透,方有可能成为这个门类中具有话语权的专家。
收藏先须传承“学徒”精神,绝非空穴来风之言,更非附庸风雅之举,而是强调收藏是一门必须下苦功夫学习、钻研、积累的学问。谁不承认这一点,或者虽承认了却不愿投入其中,那还是趁早离开为好,免得自己给自己难看。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中国山水画名家画扬州作品展”举行
石旭、范扬、王濛莎中山联展
2011年中国写实画派七周年展21日开展
潘鹤小型雕塑作品展亮相广东美术馆
曾迎春中国画展展现“画意中的诗情”
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将办
何多苓百幅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中国人物画邀请展“人文·北京”意韵
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
“觉囊唐卡”首次亮相繁华都市
中国当代国画版画名家名作将亮相上海
高云个展进社区
刘宇一从艺50年回顾展开幕
“意象抚顺”亮相中国美术馆
袁吉祥牡丹画展在京举行
谢骞在南京社区办画展
石峰“山水境象”亮相恭王府
“人文·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举办
赵曼水墨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刘小东在和田”北京站展览举办
首博开启鲜为人知的“大千世界”
李德哲画展在周口举行
为未来而做 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
瑞信•2011今日艺术奖入围展举办
“观”挑战美术馆展示方式
中华世纪坛雕塑馆举办首届艺术沙龙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开幕 黄永玉等参展
首届海峡两岸名家抽象艺术展
两种视角解读秘鲁
米罗版画作品童真稚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