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瓷片高15、宽12、厚3厘米,是元代吉州窑绿釉瓷枕残片。想见其枕呈如意状,灰胎,通体施以绿釉,枕体中空,底素胎无釉。从侧面一边留有四个支烧痕看,当时为竖立烧制。瓷枕整体造型精美,剔刻文字灵动,笔触流畅,釉面细腻光洁,是一块难得的古代艺术品之标本,这个绿釉瓷枕,应是烧造自元代。虽然因残失,款识已不可见,但仅吉州窑出品,加之诗句的呈现,已经可以认为,算得上有气象的藏品了。
绿釉上剔刻(或称“湿划”)文字是一首诗《庆宣和太华峰高天》的残部。原诗作者不详,内容应该是“……寄语寒窗老秀才,一经头白。更等甚三年选场开?去来,去来。倚遍阑干十二曲,短叹长吁。望断行皋碧云暮,几声,杜宇。暗想人生能几何?枉了张罗。七十岁光阴五旬过,着甚不,快活!”南京收藏者伯瑜先生喜爱如宝,“虽是残句,读来也有启示,暗自想一想,人生在世能活多少年?别枉费心机争名求利四处张罗了!一个人如果一生能活七十岁的话,那么我现在已经过五十了,我还有什么不快活的呢?”他说,“此诗提示人们珍惜余生,与胡子老师共勉!”
这块吉州窑绿釉瓷枕残片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实物标本。我们知道,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季纳凉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吉州窑为宋代著名民间窑场,窑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瓷业较为发达。《明东昌志》记:“乃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辟坊巷三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置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吉州烧造品种丰富,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白地褐花、酱釉、绿釉器物等。收藏者叶先生考证后说,吉州窑的低温绿釉是受宋代北方瓷窑影响而生产的,是吉州窑的早期产品,器型有碗、盆、枕等,装饰技法以刻划花、印花为主,纹样有蕉叶、缠枝花卉、水波纹等,艺术风格简练洒脱,素雅清淡。
我在南京博物院见过类似文物展品。瓷枕是宋元时代吉州窑较为常见的器物,从装饰工艺上看,有釉下彩绘和绿釉两种,以绿釉枕居多;从造型上看,可以分为束腰形、如意形、八角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有:“吉州窑……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瓷枕,一直是吉州窑绿釉瓷器中的大宗,据说,在大陆各地均有出土,尤其是这类绿釉枕最为常见。专家刘杨、赵荣华所著《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专门对这类绿釉枕工艺进行过描述:通常先刻划连续的锯齿纹得出文字或饰纹的轮廓,然后以线刻划整个图案纹饰,充实画面,最后以梳篦纹沿梳面外形刻划一圈,装饰看似简单,却也生趣盎然,形成瓷枕自身独特创意与鲜明的个性美。
据相关收藏资料记载,仅安徽地区出土的吉州窑绿釉蕉叶纹枕就有7件;而随后又有1975年江苏当涂县城关镇五星村出土、1984年望江县新桥出土、1986年黄山市新年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沈格夫妇合葬墓出土、1991年枞阳县横埠镇左山村出土、1993年潜山县梅城镇太平村北宋乾德四年潘景唐墓出土、1999年濉溪县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等等,可见其也为古人“生活必需品”的常见性的现实存在。
如今,任何一件吉州窑绿釉瓷枕整器或残片,都会勾起收藏家们的研究,它们既有墓葬出土,也有遗址出土,说明它不仅是古人“生活必需品”之实用,也是供随葬时的冥器。这是从其中在两座北宋纪年墓葬出土的3件吉州窑绿釉蕉叶纹枕得出的认识,它为此类考古断代提供了依据。从北宋初的乾德四年纪年墓到北宋末的宣和三年纪年墓都有出土,足见其流行时间漫长。我们从一块瓷枕残片的诗意存在,可以窥见中华文脉之源远流长。
台湾著名画家江明贤个展在京完美谢幕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颁发
张漾兮百年回顾艺术之路
第二届中华女性书画摄影大赛落幕
美术金彩奖
201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在京举办
壁画
江西省第十四届版画展在南昌举行 百余幅作品参展
2012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发
“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书画精品展”闭幕
记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
“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颁奖
“杜璞画世界遗产”油画展走进北大
马一角
白玉兰美术奖
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近日揭晓
野兽派
版画
吴为山获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
青年个展秀拉开序幕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启动
青绿山水
吴带当风
披麻皴
周理真“光芒必临”画展绽放北京
装置艺术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启动
耿建翌荣获中国当代艺术杰出成就奖
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台北举行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