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1919—2010)乃当代中国享有盛名和最富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也是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其笔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7岁时入校学习,因受乡贤画家缪祖尧的启蒙影响,从小就对丹青艺术产生了美好印象。1932年他考入无锡师专,由于在国忧民患中向往用现代工业拯救当时的中国,便在1934年考入杭州工业学校电机科,以便将来学成之后报效祖国。但次年在与国立杭州艺专学生朱德群交往后,激发起对艺术的痴迷童心,遂违抗父亲意愿转而改考国立杭州艺专附中,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征旅。1938年,吴冠中升入国立杭州艺专油画系本科班,先后师从李士超、方干民、王子云、吴大羽、常书鸿、关良等名家。1940年因受当时战乱条件所限,便改学中国画,成为潘天寿的入室弟子,一年后又复转油画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不久,吴冠中担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并于1943年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47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拔派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著名画家苏弗尔皮教授的工作室研修油画。
1950年吴冠中回国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校任教,长期从事油画、水彩画的教学与创作工作。“文革”期间被迫辍笔,下放到外地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后得以继续从事绘画等工作,次年开始兼事水墨、彩墨(墨彩)画的创作实践探索,并且不断奔赴各地写生,目识心记造化奇观,藉以拓展胸壑视野。其绘画艺术开始逐渐地影响全国,并辐射到东南亚、非洲和欧美一带,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不下10余次,1992年成为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首位中国人。数十年来先后创作出《鲁迅故乡》《扎什伦布寺》《漓江新篁》《长江三峡》《井冈山》《长城》《狮子林》《松魂》《汉柏》《清、奇、古、怪》《鹦鹉天堂》《水乡》《根扎南国》《春风桃柳》《黄山峰》等独具魅力的油(国)画精品佳构,在当代中国画坛影响空前。
吴冠中擅长油画、水墨画、彩墨(墨彩)画及速写,丹青实践主要是沿着“具象—半具象—抽象”的轨迹而进行,在扎根本土的同时长期致力于中西艺术合璧,并且借鉴了马奈、莫奈、塞尚、梵高、康定斯基、波洛克、克莱因等欧美印象派、抽象派等艺术大师的绘画思想、创作观念和图式语言,不囿于传统束缚而积极探索,努力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绘画意境和“风筝不断线”的艺术目标,坚持不懈地趟出一条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新道路。他十分重视写生,又不满足于单纯地描绘景物表象,而是注重于抽象、具象之间,善于表现自我对物象的真情实感,且据不同的心境感受选择不同画法,积极高扬形式在绘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吴冠中的绘画风格个性鲜明,充满了创作激情,不少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他为油画、水墨画、彩墨(墨彩)画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先后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法国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2002年被推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第一位中国籍通讯院士。此外从1979年起,吴冠中就提出了“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等一系列创作理念。针对当时许多中国画家一味地机械摹古、笔笔讲来历而食古不化等现象,他在1992年又大胆针砭时弊,骇然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价值等于零”等新见识,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并为当代绘画创作领域出现的观念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等格局,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图中所示为吴冠中的代表作《春雪》(纸本水墨设色,1983年创作,纵69、横137厘米),乃吴冠中上世纪80年代赴川北大巴山脉采风的创作收获,亦是其水墨画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蜿蜒起伏的雪域巴山,占据了大半幅画面,积雪覆盖下的树丛、村落,零零散散地点缀其间。春寒料峭,山风习习。雪后初晴的大巴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宁静而迷人……吴冠中在该图中并未落笔题款,而是仅在画面右下侧钤有一枚“吴冠中”阴文方印,另在左上侧又加盖一枚“八十年代”阳文长方印鉴。
吴冠中创作该画时意在笔先,通过生动凝练、简洁而明快的笔触,尽情地描绘茫茫雪山的轮廓、结构,通过勾勒、泼墨、敷染、留白等技法,来衬托大巴山的阴阳向背及质感肌理。他以率意洒脱的墨点、墨块,以及红、绿、黄等不同色彩,着力表现山中的树丛以及山下的村舍等,黑、白、灰、彩以及浓、淡、干、湿等皆相得益彰,既洋溢着出神入化的抽象美,亦不失传统绘画之笔墨韵味。画家通过这些点、线、面、块以及色彩的有机穿插、组合等,旨在营造千里巴山的壮美景致,极富乐感旋律;他于深沉、广博、寂谧而奇幻的美妙意境中,宣抒情感胸臆,平添了一抹灵动欲跃的勃勃生机。
吴冠中的《春雪》既汲取西方抽象派等艺术风格,又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更加凸显了画家心中所秉持的“形式美”创作主题。如此富有笔墨情致与创造个性的山水意象,看似随心所欲,实则画家胸有成竹的造化修炼结果,或许正是从其胸壑中涌动出来的一股创作激情吧!着实令人内心慨叹。
林木——也谈焦墨
时代的晚餐:艺术明星的新江湖传奇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
赵子龙:万达该补一补艺术史(图)
艺术史就是盛满愤怒的容器
童永全:让时间记住木雕唐卡
蔡国强:没有艺术家老谈自己国家的事
子惠:注意力能量与艺术的真伪
从中国画看历代妓女角色的演变
宫崎骏:融合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大师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高居翰: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组图)
抽象艺术:发展与问题共生
亚洲文化论坛:发展亚洲当代文化艺术 加强文化交流
卢秀辉:与时俱进复兴书法艺术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文人画:说声爱你不容易
陆兴华:当代艺术与事件、作品与装置(图)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
闲谈墨法
高鹏:写给用真诚绘画的年轻艺术家
剪纸延伸的快乐和前景
乾隆:论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振于无境—说说何家英的绘画
字画价格差距悬殊 书法家王贵忱:字好的人太少(组图)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
朱其:当代水墨缺乏哲学性和精神性
鲍栋:当代艺术自我组织在中国
78岁虫雕创始人的惆怅:朽木还有谁来雕(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