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吴熙载印风
明清篆刻流派至晚清已达辉煌的顶峰,“晚清四家”之一的吴熙载(1799-1870)在印坛更有承前启后的独到地位。此老谢世后的百余年间,流风余韵,历久不衰。
清中叶的邓石如,以小篆和碑额文字刻朱白文,拓宽了篆刻的取资范围,以刚健婀娜的风格,崛起于印坛,与当时浙派成双峰对峙之势。
但邓刻原石流传极少,吴熙载师承包世臣,作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不仅以其丰富的创作量弥补了这一遗憾,更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力将邓派艺术推向极致,诚如吴昌硕所言:
“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秦汉玺印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蔓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常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熙载以书为印,在印文体势和笔意上,淋漓尽致的表现书与刻,刀与笔的完美统一,达到了有笔有墨的理想境界。线条的粗细方圆、轻重徐缓、黏连断续和书法的效果完全一致,其碑刻上的卓越修养又给线条平添了浓厚的金石情趣
尤其是他的白文,堪称是文、何以来的第一人,邓石如的荜路蓝缕之功,只有到了吴熙载时代才发扬光大。吴熙载名列“晚清四家”之首,以其浑朴潇洒、流转婉丽的神貌,在浙派刻印绚烂之至渐趋平淡之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并且一直影响着民国的印坛。
吴熙载涉猎于当时全新的取资领域,具备了创作渊源上的广度,加上精能成熟的风格达到的深度,使吴熙载的艺术能较宽容的接纳因艺术个性,审美情趣和取资领域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熔铸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样也奠定了他晚清印坛一代宗师的地位。
吴熙载的作品开创出一种平实、大气、写意的印风,或许在平正、坚实、开阔的基础上更适宜构筑华堂伟厦,取法过吴熙载的吴昌硕、黄士陵、钱瘦铁、来楚生均成为自立门户的大家。
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瓜楞瓶
第六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在旧金山开幕
“剧场想象 ”群展
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汇集113个国家640件作品
民国燕大女校毕业纪念铜墨盒
用中国画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新金陵画派”作品齐聚上海
湖北名家画荷作品展
王衍成作品展
“三大国展”齐聚山东,共庆祖国七十华诞
美观实用的丁氏印香炉
如何辨别白酒到底是纯粮酿造还是勾兑
圜钱文字的保护工艺
金银纪念章如何正确保存?
清比翼双飞对凤银帐钩
国家图书馆将举办古籍大展等系列活动迎接110周年馆庆
春耕画卷标上展
“动静之间”由金、张英楠双个展
“柔软关系”孙江舒个展
冀地汉风·河北博物院藏汉代文物展
如何挑选丹麦蜜蜡原石?
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开幕
“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柏林开幕
大卫·霍克尼“对话”《康熙南巡图》
30年代“回忆杀” 老上海主题展在沪举行
百年蒋蓉 壶艺留芳
赏心悦目的清雍正绿釉瓷盘
小议湖北省造宣统元宝
民国浅绛彩“羲之爱鹅”提梁壶
诚邀全球艺术家打造涂鸦圣地
“自由建筑”石上纯也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