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捞鼎图
拙朴之美的《泗水捞鼎图》
《泗水捞鼎》汉画像石,画面中间刻一双拱桥,桥面上有栏杆,桥顶竖两高杆,有绳索通过栏顶。桥面上有一人指挥捞鼎,左侧七人,右侧六人,手中执绳正欲起鼎。桥下一鼎已出水面,顶内伸出一龙头,正咬断绳索。画面左边为石阙人物,阙为重檐四阿式顶,顶伏二猴,檐下有斗拱、立柱、柱础,阙左右各坐两人,阙右上方有仙人饲凤和两鸟相对嬉戏图案。画面右边为双凤、三青鸟和仙人饲兽。
“泗水捞鼎”的传说从汉代开始流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汉代以后传说更加具体。《水经注·泗水》:“周显王二十四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为德合古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郊祀志》和《左传》均有记载。据说,大禹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上刻“百物”图像,警示世人行善惩恶。九鼎由夏、商传到周朝,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史记·秦本纪·正义》中载:到周赧王十九年(前296),秦昭王从周王室手中取走了九鼎。大概在运输途中,有一鼎“飞”入泗水,只剩八个。《水经注》则说九鼎统统沉没于泗水之中。当年秦始皇自东海觅仙失败,路经彭城(今徐州),听说在泗水中有沉没的宝鼎,命千人打捞,在鼎刚露出水面时,鼎中跃出一蛟龙,咬断绳索,而宝鼎重落河中。秦王未能捞得九鼎,以至政权不稳,秦帝国成为短命王朝。
从《泗水捞鼎》汉画像石来看,其构图对称,采用写实方法。柱端上拴有辘轳,绳子穿过辘轳系在鼎的耳朵上,拱桥两旁有人用力拉绳取鼎。在桥的中间刻有一人。画面上刻有十多个人,象征着成百数千的百姓。鼎已被捞出水面,而同时在鼎中出来一只蛟龙,咬断鼎系的一端,转头咬向鼎系的另一端。选取绳断鼎落的瞬间,在河、堤、岸三个空间,由于鼎中蛟龙把捞鼎绳索一口咬断,岸上的官员惊慌失措,堤上的力士们倒在堤坡。
《泗水捞鼎》汉画像石构图简洁、布局疏朗、主题突出、线条流畅、极富弹性和韵律感。敢于大胆运用写实和夸张变形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各种形象生动而传神。艺术风格具有粗犷豪放、浪漫洒脱之特点,充分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运动和气势之美。
多姿多彩的《百戏图》
汉代杂技统称“百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气功、角斗、假形扮饰、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说是各种表演形式的总称。如果将各种表演项目统统加起来,大概也不下百种,百戏也就并非虚词了。汉代百戏中角抵是主要的表演项目。除外,还有许多杂技之类的项目,如倒立、弄龙、飞刀、载竿等。
《百戏图》汉画像石上的百戏者腰部很细小,这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据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这是统治者个人的好尚,却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以至为了腰细而饿饭。实际上,许多优秀的百戏艺人大都有很好的腰功。腰功好,才能使百戏姿态柔美、灵活、轻捷而富于弹性。苦练腰功的结果,必然是腰肢纤细而柔韧,体态窈窕而轻盈。这种美的观念比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是百戏能受到普遍喜爱并流传久远的原因之一。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好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百戏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贵族豪强之家大都蓄养倡伎优伶,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等调瑟,郑舞赵讴,每有宾客,必有百戏款待。
从汉代《百戏图》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汉代百戏不仅空前繁荣,多姿多彩,而且其表演场所和表演形式也多样化。有的表演于广场,有的伴随着出行的车马列演出于途中,有的演出于楼阁,也有的于家中献艺……这些都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所表现。
汉代的工匠艺术家们在从事百戏图汉画像石石刻的艺术实践中,在形式美的运用和组合方式中,找到了构成“博大”“稚朴”“韵律”“活力”“意蕴”“装饰”“整体”之美的特殊语言。他们追求摆脱自然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约束,不是自然的摹拟,而是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产物,一种情趣的神境。在百戏图作品中,充满着乐观、自信、幽默和智慧的自我流露。百戏图汉画像石石刻中的形象,没有精确的比例,没有严谨的解剖,没有个性的表达,没有心理的刻画,没有细节的修饰,没有繁密的线条……而是以单纯、简洁、洗炼、笨拙、粗糙、厚重、概括、夸张、生涩粗线条和粗轮廓来表现形体,给人一种毫不矫饰,近于天真、直率、天然的“稚拙”美感和雄浑博大的“气势”美感。
雄浑厚重的《狐假虎威图》
《狐假虎威图》汉画像石刻意求新,巧妙地把汉语成语故事设计成汉画像石图案,画面生动逼真,动物栩栩如生,气势雄伟,工艺精湛。图案线条粗犷,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一个个动物的形象呼之欲出。它把目光投向动物活动的本身,开拓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一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中,对流逝的精彩瞬间进行了集中表现。它不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汉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狐假虎威图》汉画像石可见其描绘的生动与技法娴熟。总体来讲,汉代遗存的绘画作品有一种流动自如的感觉,特别是在用笔上有一种运笔成风、以少胜多的准确,在布局上有一种飞动拓展的气势。寥寥数笔勾画出人物的动态与神情,往往体态飞舞,神情自若。人物的身份、关系与姿态交代有条不紊,着色繁简自如,连神灵怪异的描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狐假虎威图》汉画像石反映的故事发生于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因为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有一只老虎饿了,就出来找动物吃,抓住了一只狐狸。老虎很高兴,正想好好美餐一顿,却听见狐狸叫了一声“且慢”,老虎不知狐狸要说什么,就松开了狐狸,狐狸狡猾地说:“你不能吃我,天帝命令我做兽类的长官,你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心想“这就怪了,百兽之王应该是我呀,怎么是狐呢?”狐狸说:“你要不信,跟在我后面走,就会看到野兽见了我都得逃跑。”于是老虎就跟着狐狸走,果然许多野兽看见它们就都跑了。老虎以为真是怕狐狸,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狐假虎威图》汉画像石图中的动物比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给人以亲近感,这里的动物有一定的动感。动物的表现并不注重对动物五官四肢的细微刻画,而是抓住动物的在活动中最具特征、最生动瞬间,采用大轮廓加细线的表现手法,注重点线面结合。变形夸张的动物形象轮廓采用浅浮雕作铺垫,动物的面部则用细腻流畅的线条来勾画,给人以笔未到而意到的感觉。在构图上注意将虚与实、疏与密很好地协调起来。
《狐假虎威图》汉画像石集中了雕刻与绘画艺术,采用了线刻、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技法。这种线刻、浮雕技法特点抓住动物的神态、动态着力进行刻画,雕刻技法非常高明,工匠们不拘泥于动物细节的刻画,而且力求整体形象的逼真。那凶猛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将不同性格的动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很有立体感。以线为表现形式美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功能,运笔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无不显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通过韵律动感表现出形象的变化和生命力。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中国行
法国杜梦堂上海展出动物雕塑
第四届“明天会更好”书画展举行
赵清设计展呈现“清平乐”
中央美院举办王玉平作品展
安东书象展走进北京大学
珂莱画展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西安举办徐悲鸿精品展 5件一级文物成"亮点"
正举沈鹏书画作品展举行 展出百余幅书画作品
中加国际书画艺术展在京开幕
中国当代新艺术展演绎“行云”
马琳油画展举办
第三届全国漆画展规模历届之最
雷诺阿《枫丹白露景色》在京展出
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八人展
全艺社四周年作品展澳门举办
"苍茫惟一——安东书象展"亮相北大
诗书画展庆北京海淀建区60周年
新春名家书画作品“蛇舞丹青”
河北成安农民书画展举办
李雄伊作品上海展出
墨韵江南风——浙江海宁中青年画展纵览
“水立方”办国际书画大展
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为农民工塑像”
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
林天苗首次回顾展现身纽约
中国女画家协会在京成立
杨一墨艺术展将办
于会见画展关注都市生态
浙江美术馆特展精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