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这样写到林风眠的去世:九十二岁的八月十二上午十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画家!”林风眠回答。
林风眠这辈子,当过校长,坐过牢;风光过,也落魄过,他所有的光荣和苦难都因画画而起,大半生都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但他却始终温良如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身上永远有着少年感,那颗对待艺术的赤子之心。

1900 年 11 月 23 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一个普通的石匠家庭。而他的绘画天赋,或许和父亲林伯恩的有关。5岁那年,他在父亲指导下,临摹过《芥子园画谱》。
林风眠他从小就对色彩感兴趣,总是喜欢缠着母亲,带他去家附近的染坊店玩耍。但后来,村里人传言母亲和染坊老板有染,没多久就被卖走了。从此母子天各一方,而林风眠也变得孤寂而内向,整个童年变为一抹暗色。

林风眠的画作中有许多仕女图,这和他对母亲的记忆有关。林风眠在法国时,说每每看到《蒙娜丽莎》就要流眼泪,他说总觉得那是母亲的凝望和微笑。
读书时期,林风眠第一次看到西洋画,开始对那个世界充满向往。彼时,留洋热潮逐渐兴起,正在林风眠倍感迷惘之时,好友林文铮发来信函,告诉了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林风眠毫不犹豫地来到上海,登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那一年,林风眠 19 岁。

巴黎的日子,是林风眠一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经人推荐进入巴黎美院,成为学院派大师柯罗蒙的弟子。当时大师的画室里,还有一个中国人,那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可与林风眠不同的是,徐悲鸿学习的是古典写实技法,林风眠则选择了现代主义之路。
柯罗蒙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个弟子,会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何等影响。而两人不同的艺术选择,也为之后的命运,埋下深深的伏笔。

在那时,欧洲的绘画主流,早已从古典写实过渡到现代主义。野兽派和立体派已然成为时代新星,毕加索、马蒂斯备受追捧。林风眠最初深受西方画派影响,而后在老师的点醒下,又将目光拉回到中国传统艺术。从此坚定的走上了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林风眠遇到了自己的恋人,一个德籍奥地利贵族后裔,爱丽丝·冯·罗达。1923 年,林风眠与好友在德国写生,在银行兑换货币时的偶遇,让他和大学生罗达一见钟情。

那是林风眠一生最美的时光,同学们外出写生和游玩时,他便与女友出入剧院,听古典音乐,在更广袤的艺术海洋里畅游。古典音乐的浸润,让他的艺术灵感,很快飞升到一个新的天地。
一年后,他与罗达结为夫妇。然而,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如此,每当滂沱的喜悦降临之后,紧跟着就是无尽的伤痛。两人正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罗达却因怀孕患上产褥热死去,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夭折。

一年之后,为了平复内心悲伤,林风眠接受了同学的撮合,与美术学院的女同学结婚。他本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生活,一次画展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1924 年 5 月 21 日,首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举行,林风眠参展的 42 幅作品惊艳世界。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看到林风眠作品后,对他寄予厚望,第一时间来到他的家中拜访,恳求他能够回中国执教。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一直希望用西方的新学,来改造中国的旧学,而林风眠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林风眠欣然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夜近阑珊,当他送蔡元培出门时,他心中调和中西艺术的理想,早已破土而出,跃跃欲试。那时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是他痛苦的开端。
1926 年 3 月 5 日,回国后的林风眠,正式出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这也是全世界艺术类院校里,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校长。风华正茂的林风眠,想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把它打造成东方的巴黎美院。

彼时,艺专内门派对立,保守势力和革新势力互不相让,好几任校长都无奈辞职。而林风眠却雄心勃勃,一接手学校便大行改革。
他先是特邀齐白石来教民间绘画。那时候齐白石已经 65 岁了,仍只是个雕花木匠。林风眠却力排众议,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把藤椅上课,下课后又亲自送老人到校门口。随后,又找来法国画家克罗多教油画,希望东西艺术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汲取营养。

此外,他还开设了戏剧、雕塑课,欢迎郁达夫、黄怀英、萧友梅、周作人谢冰心等人来校任教。当时国内政局十分动荡,林风眠则全然不问外界风云,发起“北京艺术大会”。迟钝的政治嗅觉,很快让他尝到苦果。
在这次画展上,林风眠首次采用沙龙形式,取消了中西绘画间的界限,2000 多件作品混合展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艺术展览。展出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革新的口号贴满大街小巷。

因好友被特务暗杀,林风眠画下《人道》
然而,在这 2000 多幅作品中,不少作品抨击社会、讽刺现实,激怒了北平政府奉系军阀。政府以“赤化”为名责令艺专整改,严禁再用“腐化的人体模特”,并称呼林风眠为“赤化校长”,差点将其定罪逮捕。
理想主义的林风眠据理力争,认为艺术当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干涉。这更加激怒了当局,声称要将其枪毙。最后是张学良说:“他一个画画的,大家不必放在眼里。”这才躲过一劫。

外界风波尚未平息,林风眠坚持在校内推广学术自由,新旧矛盾进一步被他激化,保守派趁机对其大肆批判。1927 年 7 月 23 日午夜,林风眠借着月色的掩护,凄然离开了艺专。
辞职南下后,林风眠刚安顿下来,蔡元培再一次找到了他,邀请他出任自己亲自办的一所艺术院校校长,杭州艺术院。就这样,林风眠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接下来的十年中,林风眠远离了政治,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他将国画与西画合并为绘画系,带领着林文铮、李金发、吴大羽、刘开渠、潘天寿等大批艺术家,在这里共创“中西艺术融合之道”,为赵无极、李可染、吴冠中、朱德群等优秀画家绘画启蒙。
也正是在这十年当中,西子湖畔,在自建的小别墅里面,林风眠创作了如梦如幻的画作,将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也彻底打断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教育理想实现了短暂十年后,林风眠痛而辞职,又一次离开。可以说,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他中西调和的教育理念,都未能彻底实现。
这宏大的理想终成幻梦。林风眠黯然流离到重庆,在一个小房间里拼命画画,以创作来宽慰自己的人生,一天最多能画上八九十张。

林风眠在这生活了近 7 年,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屋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桌,菜刀、砧板等物列于纸笔之侧。国民党委员刘建群专程拜访,见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
生活如此清苦,林风眠对自己说:“我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的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因物料奇缺,收入微薄,他只能在小纸块上作画。可正因为缺少油画布和颜料,林风眠形成了独特的“风眠体”,仙鹤、嘉陵江、裸女、仕女,还有他最热衷的“救母”主题。童年的伤痛、人生的孤寂和热烈,为他的画笔增添了凝重和沉静。
芦苇荡上飞翔的孤鹜,屏风旁端庄娴静的仕女。这些画作似梦似幻,潇洒绚烂,却往往笼罩着一层悲哀的色泽。林风眠将儿时记忆、生命体悟,纷纷投注在自己的笔下,仿佛搅动一池潋滟春水,或萧瑟或壮丽,或热烈或沉寂。

1946 年,抗战胜利,林风眠带着画作回到上海。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重庆画下的几百幅心血,最终会毁在自己的手上。建国后,在上海南昌路 53 号,林风眠在这里度过了最贫寂的岁月。
当时文艺上开展新年画运动,号召艺术家们用写实手法,歌颂新中国,表现工农兵的生活。林风眠的现代艺术不被人接受,被认为是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自我表现”。到了 50 年代中期,他彻底被边缘化。

林风眠在上海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生最惨的时期。最初他还能卖画给原法租界的外国人,后来外国人撤走,他只能靠变卖旧物维持生计。而妻女也被他送到巴西投奔亲戚,这一别,就是整整 20 年。
从此,漂泊半生的林风眠,又陷入一个人的孤独和悲哀。在矮小的阁楼里,用极少的物料,他每天身处孤绝,不断创作,仍不忘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在苦不堪言的环境里,唯有画画能够给他人生以慰藉。

也正是在饭都吃不饱的境地中,他将艺术造诣推向了顶峰,用一只画笔打破了东西隔阂,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生命的思考、悲喜涂抹其上。但就在他忘我地作画时,政治再一次找上了门来,一个时代的浩劫来临,他避无可避。
在给木心的信中,林风眠曾经写道:“我像斯芬克士,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从晚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抗战,林风眠的确未曾动摇自己的理想,未曾动摇对创作投入的情感。

但 1966 年,林风眠不得不动了。傅雷夫妇双双自尽后,林风眠听到消息,预感自己也在劫难逃。回到阁楼上,他翻出 2000 多张画作,一张张忍痛撕成碎片,浸入浴缸,拿木棒搅拌成纸糊后再冲入马桶。
没有人能够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个时代的巨匠,将半生的心血,一幅接一幅地毁灭在自己眼前。这是一个时代的悲歌和隐喻,艺术和马桶,在浩荡的历史中,竟以如此荒诞奇妙的姿态结合了…

不久后,他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以莫须有的“日本特务”罪名被关押。年迈的林风眠双手被反铐,手铐几乎嵌入肉里,连吃饭也不给解开,只能用嘴凑到饭盆前,如牲口一般。这样饱受摧残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
漫长的痛苦中,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但林风眠坚持活了下来,也绝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我不会自杀的,我没有错,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1972 年底,在周恩来的干预下,林风眠获释,却留下一身病痛。1977 年,他被允许带走 34 幅画作,去巴西探望分别了 22 年的妻儿。

临行前,他把带不走的画赠予朋友。好友巴金收到一幅《鹭鸶图》,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吴冠中看到先生孤雁离群,不禁潸然泪下。
与妻儿相见,林风眠感到分外陌生,异国他乡,没有丝毫的归宿感,孑然如他,心灵只剩永恒的孤独,如同淡淡水墨上芦荡间的秋鹜,冷清诗意中带着萧瑟与哀伤。

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辉煌开场,但最后留下的都是落寞与凄惶。唯有艺术、画作,那平和与沉静,在岁月跌宕和苦痛挣扎间,留下了壮丽的诗篇。
70 年代末期,林风眠独自定居香港。在剩下的日子里,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他将亲手毁掉的画作,一张张地重新画了出来。在人生的最后一站,他仍旧坚持探索中西融合之道,耗尽最后 14 载光阴,完成了毕生艺术的绝唱。

1991 年 8 月 12 日,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在港安医院病逝,享年 91 岁。
临终之前,他留下绝笔:“我想回家,回杭州。”这个孤独半生岁月的老人,心中眷恋的并不是梅州山村,而是当年他倾注了无限心血,想推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实现理想抱负的西子湖畔。

林风眠一生,为开拓绘画之境,在时代喧嚣中承受巨大的孤独,在多舛的命运之浪中,他就像芦苇上的秋鹜,决绝而凄美地飞翔在世间,将生命和思考化作凝练的笔触。
林风眠病逝时,木心在《双重悲悼》中写道:“林风眠先生曾经是,我们的象征性的灵魂人物。”这只毕生追求艺术理想的孤鸿,虽然早已经凭风而眠,但他留下清远的长鸣,将不断回荡在这世间…
2016贵州师范大学录取规则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查询
济宁学院2016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西安美术学院2016年杭州考点紧急通知
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省外校考报名考试时间及考点
2016贺州学院录取规则
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省外艺术专业合格证发放办法
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本科专业考试初(一)试考试安排
2016河池学院录取规则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志愿填报及录取
2016海南艺术专业全省统考顺利结束 美术类1175人
解放军艺术学院2016年网上报名常见问题
2016浙江传媒学院艺术类专业校考初试结果查询
2016年省外院校在云南校考时间安排表
山东艺术学院2017年动画专业招生变化及要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
省外院校2016年艺术专业在云南设点考试时间安排(云艺考点)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美术类专业本科招生答考生问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校考专业考试科目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16招生报名火爆
2016河南工程学院录取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美术类专业校考报名条件
2016年海南省美术类统考人数1175人
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艺术类招生50人
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简章(云南省)
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校考相关事宜公告
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艺术类报名可使用APP
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省外校考报考要求
2016年省外院校来云南校考时间安排表
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省内校考时间及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