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

查字典美术网 2020-08-12

    开篇先要明确一下缺料钱币的概念:就是在钱币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或者原材料本身的缺陷,从而致使生产出来的钱币成品其外观出现了明显的缺损,甚至使得整体重量减少的残次品。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

图1 新莽时期铸造发行的大泉五十铜钱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2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3

图2 开元通宝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4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5

图3 崇宁重宝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6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7

图4 绍熙元宝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8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9

图5 康熙通宝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0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1

图6 道光通宝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2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3

图7 户部铜元局生产的二十文铜币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4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5

图8 十文大汉铜版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16

图9 袁大头和孙小头各一枚

图1为一枚新莽时期铸造的大泉五十铜钱,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大泉五十”看似形制单一,但其版别、内涵丰富。早先官铸的“大泉五十”直径约28毫米,质重十二铢,出土实物合今制约8克。只是到了天凤元年(14)王莽废止宝货制允许“大泉五十”贬值、“枚俱值一,与新币并行流通”期间,民间熔毁厚重“大泉五十”盗铸的薄小“大泉五十”,实物径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此钱下部被刻意减损,应为后期币改后的产物,因其重量(3.6克)与后来的制式铜钱分量差不多,就被后人一直使用,成为了传世之钱,也是很明显的缺料钱。

然后朝代更迭到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钱品莫过于开元通宝了。这枚钱(图2)也是出现了缺料的现象,其正面看字郭还算是周正,可是背面却露出了马脚,右下角有两个较大的凹陷缺损,使得背面的钱郭都不完整了,而这样的缺损究竟是不是为了刻意减重却不得而知,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开元钱在历史上的铸造总量非常可观,其究竟为何时铸造都难以定论,因此对这样的缺料钱就更难作确实的判断。

时代来到宋朝,在北宋后期,著名的文艺天子宋徽宗采用了多个年号,其中包括崇宁。这是海量铸发的崇宁重宝(图3),该枚是折三钱,可是在左下角却出现两个缺料穿口,且大小悬殊,很是可笑。由于宋代流行钱财厚葬,即死后以大量铜钱陪葬,以示家财殷实。故而如今地下发掘大批量出土宋钱,尤其是北宋之钱已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有些地方北宋钱甚至论斤秤量发卖,几如废铜烂铁一般。这恐怕是宋徽宗赵佶做梦也想不到的吧?

这枚是南宋时期绍熙元宝(图4),在钱郭外缘的一小段有些缺损,背面下部为一个五字,是记的那份,即宋光宗绍熙五年铸造。而这是该种钱铸造的最后一年,是否因此偷工减料很难说,可此钱的成分却很可疑,其呈现的是灰白色。据记载,绍熙元宝从公元1190年开铸,该年号用了5年,当时分别做了铜、铁钱。而图中的这枚缺料钱版式为折二钱,但也不是铁钱,反而更像是铅锌,或许也加了点铜吧,由此可见当时的钱币铸造之混乱了。

制钱铸造的最后朝代为清朝,从清初至中后期缺料钱的情况一直都存在,而中央和地方铸钱均无幸免。这两枚铜钱分别是康熙通宝(图5)与道光通宝(图6),都不同程度地有缺料的现象:钱体都有缺料孔口,而道光通宝是小平钱,其铸工尤其粗劣,钱体有缺料孔口,铸造时注入铜液的料头部位反而倒有余铜积累,从背面看此钱更是粗陋不堪。这两个钱从背面分辨康熙属折二钱,由工部宝源局铸造;道光钱已然看不清铸造的局名,可能为地方私铸。而宝源局是清朝铸钱最大机构,每年铸量非常大,难怪会产生残次的缺料钱。

以上皆为古代铸造的制钱,即制式的方孔圆钱,其制造工艺都是采用钱范浇铸铜液,然后冷却成型,这是我国最传统的货币制造工艺。铸钱时有意无意地出现缺料的成品很难避免,这是原始落后的生产技术所造成的。时间到了近代,由于国外的造币技术日新月异,早已发展到机制造币的水平,而当时流入我国的国外银币因其规格统一、成色稳定、美观好用,极受沿海地区的广大商民所乐用欢迎。至清末我国亦开始制造银元与铜版,以便与国际接轨。然而即便是制造机制币,我国的造币工厂里依然会出现缺料的产品。

这是一枚1907年由户部铜元局生产的二十文铜币(图7),上部外缘有极明显的破损缺口,使得整个币破了相,就如同被币面上的龙啃噬掉了一部分。而这种情况却是由于制造铜元时,最初的原料铜为长条带状版材,有些铜料带本身就有缺损破口混杂于其他完整料带中,因为量大不能全部检验就投入生产使用。在第一道工序下料胚时如正好碰到有破损缺口的料带,那么冲下来的币胚上自然就有了该处破损,落在币胚何处只能视原来的缺损破口在料带的位置而定。以后各道工序依次经过,就出来这样一枚走完各道流程的完善的缺料币。这其中即使任何一道工序的质检若发现这个缺料币品,它都应被挑出而不会再继续加工下去。这样的缺料铜元还有很多,以清朝龙纹铜版中常见这种缺料币。当时因为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图,举国上下一哄而起大肆鼓铸,而生产质量管理却被彻底抛到脑后,才会出现这些质量问题。事实上即使进入民国初期,这种状况仍无法改变。这是四川于民国元年铸造发行的十文大汉铜版(图8),背面字口有明显的起皮与裂纹;正面亦有开裂,完全就是料带本身起皮,料胚质地太脆,经不起冲压所造成,致使“幣”字表面破损。

铜币缺料还勉强可用,若作为贵金属币的银元也出现缺料的话,就要影响币值流通使用了,因为我国传统的用银习惯是要看分量的,所以在银元大洋制造上这种情况就相对好点,要生产量大的话依然无法避免。这是袁大头和孙小头各一枚(图9),袁大头左边缘有二处缺损,而孙小头中心壹字上有个缺损口,这两个银元缺损都很浅,与完整无缺的正常银元重量都差不多,且都在背面,没有影响到正面的人像和对币值的使用,但还属质量问题,是缺料币。到了后来在上海建成中央造币厂,生产孙像船洋时开始引进美国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下大力气抓产品质量,才算杜绝缺料币出现。可没多久抗战爆发,新建成的工厂被日军占领,一切又都泡汤了。

1949年以后,我国造币厂生产人民币的硬辅币,从最早铝合金分币到角元硬币,材质开始多元化。由于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管理,人民币硬辅币的生产制造质量得到了保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