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又作“筯”,即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本文要介绍的这双宋代银箸(见图),1992年出土于江苏溧阳市沙河乡新沙村的一座南宋晚期的墓葬中,现藏溧阳市博物馆,系国家二级文物。银箸长为23.3厘,重57.1克,上部六棱形,下部为圆柱形,中部为竹节纹造型。银箸上方下圆的设计,既暗含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同时在具体使用时方便了摆放及夹菜。银箸形制端庄雅致,整体造型修长纤细,颇显宋人简约气质。
宋代金银器较之唐代其制作更为商品化与平民化,两宋时期“私家制作和买卖的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有的金银行还和交引铺结合起来,成为商业资本的代表。”这一时期金银器已经广泛使用于市井餐饮活动中,如《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酒楼”一条有:“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而这件银箸可谓是宋人将金银器使用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宋代以前筷箸的形态特征多以通体圆柱为主,且最早称之为“梜”,《礼记·曲礼上》中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曰:“梜,犹箸也。”战国至秦汉时期已经普遍称“箸”,如韩非《韩非子·喻老》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对刘邦说过“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这样的话。宋元时期依旧流行称呼为“箸”,元代孔克齐在《至正直记》中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箸瓶、渣斗,或银或漆木为之,以箸置瓶中。”到明代开始称“筷子”,据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中云:“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当时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字的发音,一旦船抛锚停住了,行船也就没生意,而“筷子”有快开船之意,因此就将“箸”称为“快儿”。后来,人们借鉴“箸”从竹声的方法,在“快”字上加了个竹字头,“筷子”一词便产生了。
美术高考中的色彩写生应对策略
美术高考的五项技巧要牢记
美术高考中拿高分的色彩构图事项
2010年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校考考题
浙江理工大学速写、素描、色彩备考指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点评具备高分考卷的条件
素描人物头像写生中配饰的几种处理方法
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09年长春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美术高考素描石膏像需要克服的五个问题
美术高考中人物头像写生的构图原则
清华美院教授谈美术考生要选方向 找方法
2010年长沙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湖北考点)
美术高考生须知的十二条备考经验
美术高考中素描用笔的要求
2010年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校考考题
色彩命题创作高分策略 美术高考必备
2010年苏州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北方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北京美术联考六点注意事项
美术高考中人物速写的关键三要素
2009年大连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东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浅谈中央美术学院色彩头像命题趋势和五点要素
素描头像构图准则 美术高考必备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专业备考指南
2010年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商丘师范学院书法专业考试试题(湖南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