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人们看待美的人和事物,似乎更容易获得愉悦和舒畅的心情感受。在当今人们普遍的印象里,现代社会是一个进步、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现代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倾慕,往往会更加张扬和直接;而封建王朝时期的古人们,则更为注重内敛和含蓄。然而事实上也并不完全如此,至少从清代瓷画匠人烧制的这件潘安出游棒槌瓶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那种对于美的痴迷和疯狂。
这件棒槌瓶为康熙棒槌瓶的基本样式,高45厘米,盘口直颈,丰肩鼓腹,下承圈足。其腹部平缓而开阔,适宜绘饰各类人物场景。其上以青花满饰,瓶颈部分绘饰一周如意云头纹,以及寿字纹为点饰。瓶身一部分绘博古图案,另一部分以青花划线留白开光,内绘以“潘安出游 掷果盈车”人物故事图案。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民间也常以“貌若潘安”来直接形容男子的美貌。成语掷果盈车正是对于潘安出游时人们疯狂追星情形的生动描述。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笑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瓶体画面上看,从人物五官、动态、服饰等可判别诸人特征,五名奴仆,两人执扇,两人呈物,一人推车。潘安身着华服,一手持折扇,另一胳膊倚靠扶手,回头望向那女子所在之处,面露笑容,仿佛在欣赏美景一般,形象逼真活脱,画法精细入微。再看女子也是身着华服,体态各异,交流攀谈,相互打趣。又加以起伏变化的山石、点缀其间的草丛,枝繁叶茂的树木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和错落感,人物与背景之间协调巧妙,主次关系分明,错落有序,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感觉美景不自来。
多媒体与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没必要僵化
画家先考虑创作再考虑作品每平方尺单价
解密新工笔为何如此火爆(组图)
像岩石一样在大海中耸峙——潘华画集序
初识潘华
潘天寿: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
许江: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活化传统、弘扬美德?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组图)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组图)
刘斯奋,一位严肃的新文人画家
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当代艺术是一个陷阱
冯国伟:看傅雷如何为黄宾虹策展(组图)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
当代艺术背景下审美现代性思考
李楠:艺术家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
当代艺术下一站:中国新水墨
李渝:高居翰治画史每每有奇想异论
文物修复保护要有可持续人才支撑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组图)
保利上市内地拍企难效仿 需强大资金支持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西方解读(图)
对新时代工笔画绘画语言的思考
书法传统的现代意义
参禅体道 以书修行——张德林其人其书(组图)
张谷良的人物画艺术——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评(组图)
从画理到书理:画论能支撑书论吗
彭德:实验水墨的困局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组图)
不宜过于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