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志弥坚 勤著书长持镜 硕果累累 永沐东方红
平易人生 洽同事携晚辈 心胸荡荡 存笑貌音容
深切怀念袁毅平同志!
9月22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花朵沁香。数百位社会各界和摄影界人士自发赶到这里,向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做最后的告别。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佩戴着洁白的花朵,走进告别厅深深鞠躬,表达对袁毅平的缅怀之情,以及对袁毅平家属的问候。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早早赶来,与前来自发吊唁的人群一道,佩戴着洁白的花朵,走进告别厅深深鞠躬,表达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摄影家的缅怀之情。中国文联人事部副主任张晓辉,中国文联老干局副局长麻振山等中国文联领导在告别仪式现场向袁毅平敬献白菊表示哀悼。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中国摄协顾问于健、张桐胜,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等向袁毅平敬献白菊表示哀悼。中国文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摄影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张家港市文联、张家港市摄协,常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熟市摄影家协会等单位送了挽联。
中国摄协员工代表在告别厅深深鞠躬,表达对袁毅平由衷的敬意。
上午9时,告别仪式正式开始。袁毅平身覆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面带慈祥笑容的遗照被鲜花簇拥着。“父亲走好 慈爱永存”“慈父厚爱 永记心中”“亲爱的爷爷安息”“亲爱的姥爷一路走好”……儿孙们敬献的挽联上处处体现着袁毅平的慈爱。家人在告别厅向袁毅平做最后的告别。
家人向袁毅平做最后的告别
从四面八方自发前来吊唁的人群敬献的白菊,寄托着社会各界对这位为歌颂时代、记录历史的摄影家的敬重与哀悼。众多表达崇敬之情的摄影组织和个人为袁毅平献上花圈和挽联表达哀思。
斯人虽逝,丹心不泯,音容犹在,影像永存!
现场照片摄影:车万坤、张双双
遥寄云端
高琴 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袁老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老领导,1983年我大学毕业入职《大众摄影》杂志的时候,虽然同在一层楼办公,但不常相见,更多的是仰视。记得唯一一次谈话,是因为自己遇上了一件深感委屈的事情。在袁老仅容得下两把座椅的办公室里,他说情论理,解我心头之困,令人释然。
2008年我调任协会工作时,袁老已离休多年,但总感觉他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因为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摄影的事、摄影的人。每每前往看望,他说不尽的是摄影的历史与未来,对组织与朋友道不尽的是感谢与思念。今年五月新冠疫情期间,我代表协会看望生病的袁老,进门时,居然忘了摘下口罩与墨镜,就与袁老攀谈起来。同事们开玩笑问他:她是谁呀?袁老顽皮的说:她是我们的领导!
未曾想到,思维依旧清晰的袁老,突然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温良、仁爱,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1963年,为响应“把社会主义的文艺送到农村去”(文艺下乡)的号召,我和袁毅平、王发瑭携带历届全国影展的作品到河北涿鹿县农村为农民展出,走了三四个公社,回来我写了篇报道,他帮着修改润色了很多才发表,刚到协会工作时,我文笔不好,他给了我很多帮助。
他生前我曾为他拍过一些照片,已经洗好,本想去送给他,可他却离开了。
——佟树珩 《大众摄影》原主编
半个世纪以来,在潮起潮落、风风雨雨的摄影战线我追随袁老一路同行,尽管我们是师生关系,但他质朴坦诚,可以相互敞开心扉交流,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抱负、追求,以及承受的心理压力。从外表看,他为人低调、彬彬有礼,是个斯文谦虚的知识分子,长期接触就发现他内心不乏激情和倔强。如拍摄《东方红》,前后苦干等候两年半,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激情和治学韧劲,他具有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锲而不舍”精神。他对待学术的原则问题立场坚定,从不随大流、瞎跟风。如袁老在上世纪70年代对“四月影会”的肯定、90年代对新闻摄影造假的谴责;再如他提倡摄影艺术“多样化发展”的主张,虽也一度受到摄影界有的人质疑,但仍可泰然处之,坚持真理。从多次摄影课题的论战中,我看到了袁老在学术上保持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
袁毅平老师一生创作和立言颇丰,他的作品、艺品、人品有口皆碑,真是足智多谋、知行全才的摄影界的良将和高参。袁老他把一生奉献給了摄影,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最终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我们不得不惋惜地惊叹:中国摄影界需要袁老这样的高人指点,先生何急走?
当下,我们摄影后辈应该好好向袁老学习,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杨恩璞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华光职业学院名誉院长
2011年5月8日,在北京和袁老最后一次相聚,有人说我俩长得像两兄弟,像兄弟,是朋友,他也是我的老师。我进入摄影理论界,他多有提携。1985年,我的第一本论文集《摄影美的演替》是他让给我的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出版指标,他写的序言。
时隔18年(2004年),我的第二本论文集《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也是他写的序言。对我的摄影艺术观有全面、精到的论述,多有褒奖。知我者,毅平兄也!袁老堪称中国摄影理论的奠基者、领军人物。呜呼哀哉,生也有涯,奈何!袁老之风,山高水长!
——丁遵新 著名摄影理论家
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袁老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共和国从新生、动荡到改革开放的历程,也经历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杂志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的时光。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袁老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中国摄协的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这多重身份使他的影像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了摄影题材、风格与时代的关系,主流影像与突破影像规训的可能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将会成为理解中国当代摄影演进的线索。
袁老在《试谈摄影意境》一文中曾写道:“不能仅仅把再现客观景物作为创作的终点,而是要进一步入乎其内,融情于景,使作品中的形象,超越原生态的自然物象,蕴含富有深度的艺术内涵。”如果把这里的“情”理解为包含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作为上个世纪重要的摄影理论研究者,我们在袁老作品中看到了袁老对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文艺理论的自觉规约。然而,当袁老那些不曾发表、曾经不能被发表,甚至曾经不被看作成功之作的作品与袁老的那些重要作品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作品中被拍摄物象与历史情景的关联正在倔强地刺破影像的表面,甚至超越了袁老对那些影像的判断。而这些作品重新获得的价值与更年轻的一批影像工作者对摄影理解相关。于是,包括袁老师在内一批老摄影家的影像在摄影者和观看者在不同的时代情景下的反复选择、淬炼中形成了当下的影像景观。
——闻丹青 《中国摄影》杂志原主编
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摄影批评人、摄影协会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时间将袁毅平与摄影编织成了一个实心球,从照相馆人像摄影扎实训练起步,到职业新闻摄影的锤炼,进一步以编辑的视点审视和评价影像,进而研究摄影的理论与美学。袁毅平以一位在摄影的自觉实践中成熟起来的领导者,参与摄影行业政策、规范的制定与决策、执行与推广。袁毅平为人谦逊、温和,待人热情。德高望重的袁老是中国摄影界的一棵常青树。
袁毅平老先生虽然离世了,但是他给中国摄影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中国摄影发展打桩建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袁老一生勤勉、谦和,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踏着时代的步伐,走完了奋斗的一生。
愿敬爱的袁老安息!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
袁老为人谦和,治学严谨,笔耕不辍,德高望重,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气势磅礴的摄影作品《东方红》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离去是中国摄影界,尤其是摄影理论界的重大损失。
犹记得他身体还好的时候,每年都会给朋友们,包括我们后辈,寄出贺年片,亲笔签名,在信封上亲笔书写收信人姓名和地址。认识袁老三十多年,昨晚惊悉噩耗,深为痛失良师而悲。一代宗师典范永存,愿袁老一路走好!
——曾家杰 香港著名摄影家
2010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设立致敬展,通过有成就的摄影家作品的展览对中国摄影史进行梳理。2014年,我们决定向袁毅平老师致敬,并邀请他莅临了现场。记得当时袁老的腿脚已经有些不好,但他仍坚持亲自来平遥与广大摄影师见面。
那天虽然布展紧张,但我还是亲自去车站接袁老。看到袁老是坐着轮椅前来的,感动和歉疚一齐在了心头。袁老却一再感谢平遥大展,那种谦和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那一刻,像在昨天。
又在大展之时,中国摄影界却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摄影人。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了。袁老,您走好!
——张国田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
2004年来北京,第一次采访的摄影家就是袁老,当时袁老在涵芬楼做讲座,主讲“摄影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当时袁老已年近八旬,讲座后,袁老不辞辛苦,又和我聊了两个多小时,讲拍摄东方红的经历,讲在《新华日报》的前后,讲中国摄影学会的筹办与恢复,讲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的经历,还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期许。感念至今,袁老千古!
——张宇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副社长
袁老是我亲近的长辈,因而有些往事我也只好和他来求证,我的提问有时直白和冒犯,袁老也总是温和地看着我,但也坦诚地对我讲。我们端坐在他的蹩仄的书房中面对面地谈话时,膝盖都会碰到一起。有次他专门约我见面,把九十年代采访吴印咸老的三次录音的原始资料送给了我。除了做学问的惊喜,我也会在袁老这里得到其他的力量。
2016年2月6日,除夕的前一天,是我最后一次和袁老正式采访。从他家出来后,我坐在楼下的石凳上,整理采访笔记的同时,也给自己写了一封备忘的邮件:“……很虚弱,今年摔了两次……答应春天多来聊一聊……总在问高初去哪里了,怎么听不到消息了?哦,在杭州,工作做得很好……我应该来多陪一陪他。”
——高初 中国美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
我们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一直在袁老师的领导下工作。他工作上要求认真,严谨;他待人谦和,遇事总与下属商议,怎么把事情办得更好,从不以势盛人或压人。他学术专业水平高,又平易待人,因此,赢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我们知道,近年,他年事已高,不少受他帮助和教诲的外地影友,为感恩,逢年节或他生日时,会专程飞京,以表心意!他是摄影界德高望重、深受影友爱戴的一位可亲可敬的前辈!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理论文集,早已在杂志,书、展,文集中无数次面世,展现,人们都十分熟悉。他那幅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东方红》,享誉海内外,是那个时代呼喊的最强音!成为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
袁老师,您业精,勤奋,一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奉献;您的为人,你对我们无数次的面谈,期许,我们都永远铭记!
恩师千古,一路走好!
愿天堂您仍能快门声声,享受摄影带给您的滿足与快乐!
——袁毅平学生:萨社旗 王玉淑
袁毅平老师对新疆的摄影极为关心,多次到新疆参加摄影理论研讨,多次到新疆传经送宝,与新疆摄影人共同研究探讨新疆摄影创作的发展与创新等问题,他强调新疆的风光摄影,要在意境上下功夫,要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中国特色。
几十年来,袁毅平老师始终关心着新疆摄影人的成长与进步,对新疆摄影人的帮助指导鞭策从未间断过,不论何时找他探讨摄影,不论再忙,也会抽出时间予以答疑解惑。出版摄影集、举办摄影展,请他作序写前言,从不推辞,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为此,早在1998年新疆文联和新疆摄影家协会授予袁毅平“新疆摄影贡献奖”奖牌。
新疆摄影人将永远铭记袁毅平老师的恩情,将永远铭记袁毅平老师的对新疆摄影所做出的贡献!袁毅平老师对中国摄影发展的业绩将彪炳千秋、流芳千古、与日月同辉,与天山共存!恩师千古,一路走好!
——袁毅平学生:杨文明 李太保
愿天堂路上有永远的东方红太阳升一路陪伴袁老。(石花 来自网络)
刚刚给学生讲了袁毅平老师的东方红,铭记在同学们心中。(郭可爱 来自网络)
怀念袁老,1996年秋一起去长白山创作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山高水长,愿先生一路走好。
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长春工程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西华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山东省美术类专业录取情况统计
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成都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浙江省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
2012年湖北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天津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山东大学2015年湖南省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统计
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江苏省美术类录取分数情况
2012年南华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江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联合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河北省美术类录取统计
2015年山西省艺术类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补充计划公告
2015年河北省美术类专业招生一分一段表
2012年西安科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宁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甘肃省美术类专业录取分数情况
2012年内江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5年安徽省艺术类第五批次综合分最低录取线划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