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子恺《注意力集中》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免大吃一惊,心想,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这样对他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到披阅全文,继而他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丰子恺《村学校的音乐课》

丰子恺《云霓》

丰子恺《家住夕阳江上村》
原来,这篇文章当时是评论丰子恺先生漫画的特点,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脸部没有眼睛和鼻子,却也惟妙惟肖。且以丰子恺先生《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为例,说画中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仔细一看,画面上的人物却少了眼睛和鼻子。
其实,孩子们没有眼晴,这并非画家的疏忽,也并非孩子们一个个都是瞎子。从他们在课堂上扬着头、张着嘴唱歌的神态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此刻正沉浸在唱歌带来的欢乐中,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这纯粹是一种意境的描绘。也许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即当人们进入到某种意境时,一路上再好看的东西,即使看在眼里,也印不到脑子里,事后什么也回忆不起来,这就到了一种视而不见的程度。画家笔下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有眼睛和鼻子的,只是强调了听觉的作用,淡化了视觉的作用,最后干脆把孩子们的眼睛和鼻子都抹掉了。这种视觉淡化,强化了听觉的作用,收到了画外音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技巧。丰子恺先生把这种夸张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他的淡化、省略是艺术的处理,极具分寸。不信,你在他这幅漫画的人物脸蛋上添上一笔眼睛和鼻子看看,整个画面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亚洲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时隔30多年,上世纪60年代初,丰子恺先生在与友人的交谈中,还曾谈起这段往事,并能清晰地记起文章的发表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王炼烽山水画精品展在荣宝斋举办
蔡国强荣获世界文化奖绘画类终身成就奖
关于“中国画的现代变革”的对谈
女美术家为环保寄情作画
龚文桢作品南京展出
画求熟外生——王保安印象
一个观看王璜生的视角
《李振宇画集》出版发行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更换展品
新疆桑皮纸绘画作品辽宁巡展
中国美术馆提出全新理念 新春汇聚十馆群珍
老一辈美术家文献整理抢救迫在眉睫
东方的想象——现代绘画中的唐近豪
美国国务院表彰文化交流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美好家园”尼玛泽仁作品展在京开幕
《天柱》诠释两岸的共同守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亮相
书画频道走进鄂尔多斯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这一年,是什么让10万观众饱眼福
卢禹舜:国家画院要出作品、出人才
国际背景中争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
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古代壁画亟待保护 人才匮乏为最大瓶颈
首个客家民间博物馆在福建连城揭牌开馆
海峡两岸青少年书画摄影交流赛启动
近期视觉艺术领域典型案例评点
张永和展览诠释“唯物主义”
电视艺术家在天津展书画
中国当代画家的南北对话
九城联展作品昨日全部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