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注意力集中》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免大吃一惊,心想,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这样对他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到披阅全文,继而他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丰子恺《村学校的音乐课》
丰子恺《云霓》
丰子恺《家住夕阳江上村》
原来,这篇文章当时是评论丰子恺先生漫画的特点,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脸部没有眼睛和鼻子,却也惟妙惟肖。且以丰子恺先生《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为例,说画中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仔细一看,画面上的人物却少了眼睛和鼻子。
其实,孩子们没有眼晴,这并非画家的疏忽,也并非孩子们一个个都是瞎子。从他们在课堂上扬着头、张着嘴唱歌的神态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此刻正沉浸在唱歌带来的欢乐中,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这纯粹是一种意境的描绘。也许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即当人们进入到某种意境时,一路上再好看的东西,即使看在眼里,也印不到脑子里,事后什么也回忆不起来,这就到了一种视而不见的程度。画家笔下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有眼睛和鼻子的,只是强调了听觉的作用,淡化了视觉的作用,最后干脆把孩子们的眼睛和鼻子都抹掉了。这种视觉淡化,强化了听觉的作用,收到了画外音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技巧。丰子恺先生把这种夸张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他的淡化、省略是艺术的处理,极具分寸。不信,你在他这幅漫画的人物脸蛋上添上一笔眼睛和鼻子看看,整个画面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亚洲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时隔30多年,上世纪60年代初,丰子恺先生在与友人的交谈中,还曾谈起这段往事,并能清晰地记起文章的发表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朱德群:东西融合不是拼凑
文创设计需要中国智造
刘开渠: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
艺术素养应重于测评分数
投资收藏也要讲规则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
南方山水画派:秀雅平远出天真(中国画派)(图)
保护优秀传统要与建设现代文化相结合
尹吉男:莫让娱乐主义主导学术和市场
杨川庆:面向五四诗风,回归新诗传统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组图)
传统书法与新诗的笔墨情缘
唐勇力中国画笔墨散谈
故宫限流比涨价更紧迫
徐冰:艺术为人民(图)
画意摄影展杭州举行:照片跟水墨画几乎无异(图)
王宏伟:“当代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底线何在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组图)
塞尚:莫奈是只狡猾的狐狸(图)
清新淡雅文人画——读刘域星花鸟画有感(组图)
中国书法口决(图)
钟涵谈油画问题:我们怎么看、学和用写实
杨卫:重要的是发现
聚焦艺术 直言心声——读《中国文艺发展态势丛书》8卷本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组图)
尤洋:当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于永茂:有灵魂才有山水真意(组图)
贾雨的中国式抒情——贾雨原生态绘画作品赏析
余果:“当下”是对艺术行动的拖延
何为当代水墨:作品与水墨媒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