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玻璃胎画珐琅人物鼻烟壶
鼻烟(snuff)源自西方,早期被翻译成“士拿乎”,在清康熙时期已经传入中国。它是由发酵烟叶细末调香而成,服用时将粉末直接吸入鼻中,有通嚏轻扬之效。“士拿乎”的翻译或可反映当时鼻烟稀少而珍贵的情况,仅限于宫廷、王公贵族、士大夫之间流通。
清雍正 玻璃胎画珐琅竹节式鼻烟壶
十九世纪 瓷胎黄釉玉蜀黍形鼻烟壶
清乾隆 蓝色玻璃描金葫芦鼻烟壶
清光绪十一年(1885) 周乐元水晶内绘渔牧图鼻烟壶
十八世纪玉瓜鼻烟壶(一组十件)
十八至十九世纪玛瑙巧雕老僧观狮鼻烟壶
十九世纪瓷胎绿釉荷叶形鼻烟壶
十八世纪珊瑚竹节式鼻烟壶
清乾隆玉夔龙鼻烟壶
清乾隆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四十三件,贮于莳绘漆盒
不同于西洋用盒盛装这种轻细的粉末,清代宫廷将其改成小口、广腹带匙盖的鼻烟壶,成为当时的时尚风潮。从早期的各色玻璃到套玻璃的使用,到不同矿石牙角材料的雕刻,再到金属胎画珐琅以及极难烧制的玻璃胎或是瓷胎画珐琅,甚至模制葫芦工艺的应用。后来鼻烟壶发展出专属的内绘技法,几乎囊括当时各种制作工艺于小瓶的方寸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大量清宫制作的精美鼻烟壶。观赏各种材质的作品,从雕刻、烧制、琢磨等工艺角度理解其制作及所呈现的时代特色,用于珍藏、日常到赏赐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艺之缩影,更是清宫微型艺术之经典。从技法的创新,到各类材质所展现之技艺,以及使用与欣赏的各种意境,能够体会清宫制作鼻烟壶的新艺境。以下是几点研究思考:
1.玻璃在康熙朝是新颖的材质,因为透明且有各种颜色,故以“极可爱翫”来形容。在单色玻璃上可琢制、雕刻、描金,同时也发展出洒金、绞胎等技巧。又使用画珐琅,在玻璃胎上绘制烧造出缤纷绚丽的鼻烟壶。画珐琅也是当时的创新工艺,与金属胎结合,创造出精美华丽的风格,甚至利用金银,以雕刻、镶嵌呈现造型与技法之独特。此外,将不同颜色玻璃叠套再加以琢制,成为崭新的套玻璃工艺。后来甚至还发展出属于鼻烟壶独有的内绘技法。从材质到技法是鼻烟壶工艺之创新。
2.各种胎体的出现,丰富了鼻烟壶创作的领域。玉石类开启宽广的想象,结合传统雕刻技法,有老玉改件或复古纹饰之运用,以及动植物造型,还有单纯呈现矿物纹理,令人目不暇接。有机材质则利用精良的工艺,展现各种主题且特殊的瓶体造型。此外,瓷胎除了粉彩之运用外,也有结合模具,呈现出有趣又多变的世界。
3.鼻烟壶的使用,在当时引领风潮,从早期进口的昂贵鼻烟,到后来自制产品,使得鼻烟壶尺寸从小巧细致到大可盈握,成为一种时尚。搭配材质各异的烟碟,有旅行或家居使用的成组鼻烟壶,甚至成盒作为陈设赏玩,更有拿来赏赐。
可以想象到,在桌几或榻上吸着鼻烟且欣赏着鼻烟壶,是清代时期特有的时代风潮。
“为了一片蓝天” 环保主题展在北京81美术馆开幕
浅谈收藏紫砂艺壶
“最近的事儿挺多”张晓个展
“观瓷”当代陶瓷艺术邀请展
一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中国绝版粮票鉴赏
“平衡点”五人展
墨香程门 ——程家父子四人书画展在京开幕
水墨中国·叙事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
摘下有色眼镜 河南女大学老师办人体艺术展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
漫谈商周时期的鱼形玉器
老漫画期刊 成收藏新贵
中国漆器种类和制作方法(二)
南红和绿松石被称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玉石
邮票上忆童年:扔沙包、滚铁环、跳房子
《中国地标》卢卡·坎比高图摄影展
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
“广东十大名茶”最贵拍出1.46万元/斤
“尚之以琼华”艺术展开启 国宝级珍宝空降故宫
“抽象的颜色”龚燕个人作品展
流通纪念币九宗最,你知多少?
从璀璨的金银器文物看唐朝贵族的生活
“大唐清风”首届扇面艺术邀请展举行
庞均的艺术
湖湘精神:在京湘籍艺术家联合展
古钱币里的端午节
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表现戏墨人生
“巧儿遇竹”文光锡铜版画作品展
永宣盛世里那些艺术的风雅和传说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杨长喜山水画高研班招生简章(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