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兵器在商周时期曾大量铸造,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对于铸造在作战中能取胜的利器,奴隶主国家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大消耗,在遗存的青铜器中,青铜兵器仍然是一个大类。按它们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攻击型兵器,这类兵器又可以分成长兵器、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器型包括有戈、戟、矛、铍、钺、戚、殳、刀、剑、匕首、弩机、矢镞;一类为防御型兵器,器型有胄、甲。
图1 战国青铜戈
图2 阴刻铭文
安康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戈(图1),长24.6、宽12厘米。此戈是狭援胡单刺式,援后段较前段更狭。内后段狭,三面有刃。胡有单刺。是战国晚期器。此戈的锋有进击碰痕,可知它经过战斗。此戈的胡与侧阑间有阴刻三个字的铭文,笔者初步辨识为“木易戈”(图2)。它当初可能是为一名姓杨的武士铸造的。
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构成。商和西周柲冒大多为木质,也有青铜铸的。鐏的装置是东周时代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是连接援的插入戈柲的部分,胡是靠近柲的下端延长的部分,其上有穿,以用皮索固定住于柲上。但并不是所有的戈都有胡,商代盛行无胡戈,它的形制和《考工记》所载的不一样,在援紧贴柲的部分上下有短柱形突出,这是为了使戈头牢缚于柲上,称之为上下阑。戈柲的长度并不一致,据战斗的实用需要而不同。《考工记·庐人》云:“戈柲六尺有六寸”,又云:“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考古发现戈柲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戈是钩杀的兵器,要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所以戈柲横截面是扁圆的,《考工记·庐人》又载:“凡兵,句(俗作勾)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椑,即是椭圆。抟,即是浑圆。就是这个道理。
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及解析
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太原工业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贺州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天津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四川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大连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江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完整版)
2011年福建农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江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天津商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扬州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中华女子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长沙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怀化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苏州科技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1年黑龙江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