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通过形象来抓神情的。对物写生,不仅仅是对自然外形的描写,而是着重“以形写神”。写形是手段,写神是目的。绘画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但不能只重形而不重神。
若论神似与形似,首先明白其自身的概念。“形神”本是中国的哲学术语,意指形体和精神。《庄子·知北游》曰:“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但“形”、 “神”表现在绘画中,形者,意为形状、外貌;神者,即画家思维双重转化的精神寄托。元代汤垕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盖花鸟之至清,以意写之,不求形似耳”。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应物象形”。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更是在他的《神灭论》中将形神做了细解: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元代文人画家倪云林通过放飞思绪的反思和累积,较早地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论述。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形象的诉说来寓神似的慰藉。所以,在中国画中要求形愈简,神愈全。形简如筛糠见米,取糟存真;神全,则神入影迹,遗貌取神。
齐白石曾提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耳”。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也有一段对形神的评述:“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又说:“四体研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如果,我们从形的本质去探研,就会明白形本是为笔墨而服务的载体,她不是只要笔墨而不要形的削足适履。就神而论,也并非是拿思绪混沌的自然渗入,而是凝炼加工后的如何经营。中国人物画最讲传神。人虽有胖瘦之分,但以心境神情表而出之,不可只讲肥瘦,不顾喜怒哀乐,失之于画。于山水画,则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所言:“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于花鸟画,亦讲四时百态、神情万状。观悉鸟的动势,察测性情之端倪,陶铸心性于众形,概念遗貌取神意达心灵感悟后的宣泄。
对于中国画中“似与不似”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是既不属于描摹客观物象的再现,也不属于思绪展露的直接揉入。而是画家关注内心的真性情与自然万物的巧妙结合,进而演绎真形的熔铸。且不可误解为即像而非。
当然,我们都知道,绘画是造型艺术。那么,就要求作者通过形象来表达意境。所谓的“形”并非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它是通过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一定的技巧和笔墨语言来表现的。这也正应了郑板桥所说:“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的“借物以写胸中所有”之意。艺术是对自然物象的剪裁、加工、凝炼、夸张、变形的一种从“术境”到“道境”的升华。更是借助形象的塑造诉说“助人伦,劝教化”的视觉艺术。它伴随形的千姿百态,而表现绘画的媚俗研蚩。
大凡古人都在不同程度的理论中提及“形似”与“神似”的见解。不管是正面的提及,还是反面的隐喻,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神似与形似”。所以在中国画中画家更多地是借物写情,注重“以形显神”、“传神写照”。将“形具而神生”的“神”从“形”中而生发出来的理论,在画坛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简介
郑州师范学院简介
山东交通学院简介
昌吉学院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简介
许昌学院简介
美术校考真人头像写生高分实例教程
素描半身像之手部训练
辽宁科技大学简介
认识素描半身像的构图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简介
山东女子学院概况
北方民族大学简介
黄山学院简介
齐鲁师范学院简介
安阳师范学院简介
齐鲁工业大学简介
画素描时常见七大错误 校考静物都不怕
宁夏大学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简介
素描半身像之颈部解剖
北京农学院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财经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安徽财经大学概况
河南大学简介
天津商业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