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 年由国务院命名为重庆邮电学院;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文革”期间,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08年成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占地 3800 亩,校舍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电子)图书250余万册 ,建成新一代数字化校园,2万余台微机联网运行。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 3000余人。在职教职工 1600 余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 16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近400人,24位博导,400余位硕导,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20 余名院士及100余位知名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我校名誉校长、第一届校董事会主席。学校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巴渝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80余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者100余人次,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杰出青年群体”等19支。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7万多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现设有13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 8 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5个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21门,国家及重庆市教学团队11个,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大类培养,大力实施“IT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外语+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及“1+2+1”、“2+2”、“4+1”等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带薪实习等项目,组建了“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项目。近五年,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及部省级教改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参加全国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外语竞赛等获国家级奖励120余项,部省级奖励500余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供不应求。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源地”。学校现建有“ 国家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全国首个“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等26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工业以太网(EPA)与传感器网络、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 24 路、 30/32 路脉冲编码机和 120 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采取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的关键设备,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余项,主要科技工作指标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联想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工信部电信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四联、机电控股、重钢、力帆、富士康(重庆)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两江新区、南岸区、西永微电子园、茶园工业园区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惠普、IBM、思科、甲骨文、爱立信、诺基亚、茂德等国际IT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
学校地处于重庆主城南山风景区内,座落在森林公园环抱之中。校园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好地方。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继往开来,再展宏图。学校将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内涵提升,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1 年3月)
人才培养特色
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质量,我校依托信息学科优势,确立“立足信息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提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成为牢固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责任心和宽广视野,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信息技术”多样化人才。
1.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创新“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微电子等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推进信息学科和相关专业的融合,设立信息管理、数字传媒、生物信息等交叉专业,拓展信息法学、科技英语等专业方向,构建“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优势突出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人才,也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背景、适应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
2.构建“三类型、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优化“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对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不同要求,分三类设计,多模块嵌入:对信息通信类专业,依托3G移动通信、EPA工业通信等科技前沿创新,更新教学内容,使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对与信息学科交叉的专业,加强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强化数理基础,嵌入计算机技能、电子信息技术等模块;对拓展类专业,设计具有信息技术基础和应用的专选模块。
3.完善学分制管理,实现个性化发展。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形成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大类培养平台和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势,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和灵活选择修读课程提供可能。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修读第二专业。
4. 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提供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 加强学习生活指导,引导学生成人成材。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学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配备班导师和社团指导老师,形成与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6. 融入数字化校园,共享信息化资源。依托信息科学技术特色和优势,凭借良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学校采用先进的网络服务与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三月里的幸福饼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Andrew MacLean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加拿大画师Corinne Aelbers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Limetown工作室人物插画设计欣赏二 (组图)
Tatiana Boyko的花花草草美丽世界(组图)
Bartosz Kosowski的精妙人物画(组图)
欧美复古人物插画(组图)
Marion Barraud插画艺术欣赏(组图)
加拿大插画家Rebecca Yanovskaya金箔画作品 新古典的神话故事创作(组图)
在羽毛上进行绘画创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组图)
Emilia Dziubak封面插画设计(组图)
京剧漫画《舌尖上的京剧》(组图)
西班牙插画师Nicolas Castell 善于创作带有叙事场景及历史元素的插画(组图)
Anoosha Syed人物插画(组图)
丹麦插画师Vladimir Stankovic怪异莫测的作品(组图)
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新增专业解读
Limetown工作室人物插画设计欣赏三(组图)
插画师Javier Pérez的生活创意手绘插画(组图)
日本插画师青藤スイ的幻想系插画(组图)
插画师MICHELA PICCHI的炫彩世界(组图)
Chris Fernandez动漫艺术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Limetown工作室人物插画设计欣赏一 (组图)
Jordan Metcalf的另类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武多弘树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西班牙插画师Carmen Saldana作品欣赏(组图)
韩国花纹信纸底纹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Stephan Schmitz内涵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Diego Della Posta涂鸦式插画艺术(组图)
波兰插画师Zosia Dzierzawska作品(组图)
pixiv画师一宫同学插画作品(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