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国家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植根于我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文化遗产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气象初具,但其发展前景却极为广阔,具有成为21世纪显学的特质。理由如下:其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事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其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从研究上看包容众多的学科,从应用上看涉足众多的行业,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角度找到自己的事业的立足点。其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不仅是研究过去的,更是面向未来的,他关乎到保护全球物种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绿色生态环境、节能减排、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等当今最敏感最前沿的话题,是我们当前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最可资借鉴的的基因宝库与灵感源泉。
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有着如此广阔的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青年学子加入到这一行列里。如今在全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立了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古代建筑、传统艺术、农业文化遗产等等相关专业,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就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工作。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自1988年开办文物博物馆专业方向,较早开始了文化遗产相关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每年招收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100余名,是文化遗产领域人才培养主要阵地之一。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校拥有教育部首批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三山五园文献馆、文化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还在北京市各区县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调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研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方面,为首都北京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系所在。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提出的殷切希望。文化遗产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高校参与,还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