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考生的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畏难综合症
在高一或高二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没能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个学科掌握牢固,从而出现弱科的情况,考生进而会对习题或学科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表现为情绪波动异常,心理平衡失调,不能以平静的心态进行正常学习。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这类考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进而更加退缩。不管困难大小,一遇到困难第一想法就是放弃,慢慢地就对高考逐渐丧失信心。倘若考生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有了上面的症状,就要抓紧时间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请他们帮助自己调整好心态,跟上整体的节奏。另外,考生也要积极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毕竟这是第一轮复习,只要努力,补上弱科绝不是一件难事。
二、阅读缺乏症
这是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确实依照老师的要求对课本进行了反复的阅读,虽然数量上去了,可是质量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在考试时,才发现有太多的知识点自己依然没有注意到,或者有一些知识点虽然看过,但是没有仔细记忆导致似是而非,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究其原因则在于没有做到科学的阅读。阅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考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欠缺。近几年的高考显现出一个趋势,考题的文字量越来越大,而答案的字数却越来越少。这就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想看,无论自己的知识多么牢固,无论自己解题能力多么强大,如果没有把题目的要求搞清楚,那么答的任何内容都没有意义,这道题目也就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通过眼、口、脑、手等器官的协调,在阅读的同时提高思维、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信息困惑症
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提炼、整合、运用有关信息,不能将命题情境中的文字、数字、图示等信息通过大脑进行转化,并与书本知识点连接,区分不出有用与无用的信息。
解题的关键是信息的处理,这包括通过审题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考查意图;通过思考整合信息,即把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最后还要准确输出信息,把答案落实在试卷上。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探索的目标是超越自我
埃尔·格列柯:给画布以生命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重建新闻漫画健康向上的战斗性
黄国强:东西求索五十年
以什么目的展示裸体美术
新水墨描述中国画自我立场
雷人“鸟巢”频现,都是创新乏力惹的祸
在传承中发展 ——黄泽森的绘画艺术
如何开展造型基础教学?
[艺象杂言]别让艺术输给情色
美术品著作权保护空间尚待拓展
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
以历史眼光看待文化现象的大家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随感
大众与版画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推动美术持续繁荣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马书林画京剧人物
艺术市场上演——创作与酬作的博弈
“大师”评选缺什么?
中外专家热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
中国画的“芯”与“新”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
品读唐卡艺术的“太阳味道”
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斥资600万建“皖公”巨像引热议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美学启示
烧“水”的深意:回归传统文人精神?
实验水墨:从文化转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