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画面调整时,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锁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三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三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比如模特儿的面部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于是,画面上基本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画灰。这时,应强调深灰的作用,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
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比较深,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影响作业成绩。对此,考生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提高画面(脸部)的亮度,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写生的过程当中,在整体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对局部的色调进行调整、或减弱、或加强的艺术处理。
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零乱琐碎,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比如,暗部里的反光,画得太亮超出了它所在的范围,就破坏了局部的整体。一个画面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的,如果每个局部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支离破碎。
还有一种情况,每个局部都画得很好很完整,但局部和局部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统属,互不相让,像一盘散沙。一个物体在一个固定光源的照射下,必然会出现强弱、远近和虚实的物象。因而就产生了物象主次关系秩序感。
这个秩序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安排的。如果画面上没有这个秩序,那就是画者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存在着某些问题。如果认为每一个部位都重要,都要强调和突出,那么秩序就被打乱,画面的整体感就被破坏。没有整体感的素描,是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的(无论其细节画得如何精彩)
长卷: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法
黄格胜国画展将开幕
“五老”为时代领跑者挥墨
六合农民画
揭阳玉器珍品闪亮国博
中国创意传统家具展
画家林蘭子将赴土耳其写生
大同国际壁画
朱其“展览形同展销会”
“80后”策展团队展示青年艺术志向
专家共论生态文明与生态书画
水墨阿尔卑斯
英国美术300年展
李津的“家常主义”水墨画
景峰艺术机构办展秀“内功”
批评家程美信质疑“朱青生漆山方案不环保”
专家座谈《中国画道论》
顾大明展出青绿山水画
英国美术300年:走向现代的变革
争辩:画派能否打造出来
小文化馆的大画家——怀念韩乐业老师
“超写实”之外的冷军
中国书画大师精品展在澳门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二)
弘一法师手迹亮相浙江美术馆
黑龙江版画“画说”龙江50年
张仃与20世纪的国画论争
汪涛中国画作品展举办
怀念童真——窦良羽的艺术空间
“最早的中国照片”亮相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