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二)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二)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42.孝治天下 孝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相传尧舜时期即讲究孝。《尚书·尧典》说:舜面对父亲愚顽、继母凶狠、异母弟弟傲慢逞强,却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动全家并和睦相处,舜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的伦常礼教。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也有人指出,《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说孝是天地之规范,诸德之根本。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汉代的“举孝廉”。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汉代的“孝廉”是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 43.蔡伦造纸 蔡伦(约公元61-121年),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为宫廷宦官,兼任管理宫廷用品的尚方令。在他做尚方令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又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推动作用。他最大贡献是造纸技术的革新。 据考古发现,在陕西扶风、甘肃金关、天水放马滩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西汉古麻纸。东汉和帝时,任尚方令的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方法,采用树皮、麻头、旧布和破渔网为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植物纤维纸,便于书写。当时人称“蔡侯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对造纸的改进,经朝鲜、日本、中亚各国,传往欧洲。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 44.张衡浑天地动仪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汉代时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有三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张衡不但注意天文理论研究,还注重机械仪器的研制,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和地动仪。 东汉时,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以漏水为原动力,通过齿轮的转动,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在天文仪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地动仪用铜制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内部安置机关,按照八个方向,装八个龙头,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八只张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发生地震,同方向的龙嘴里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公元138年,地动仪准确地测定出在今甘肃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45.王充与《论衡》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充出身贫寒,曾到京城洛阳太学上学。《后汉书》记载,王充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市,“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遂通众流百家之言。”他做过短期的州郡吏,其余的岁月居家从事教学和著述,写成《论衡》85篇(今存84篇),20余万言。 王充《论衡》具有非凡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他自称其思想违背儒家之说。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论。王充认为,灾异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源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变化,与人事无关,否定人死为鬼的迷信思想,反对神不灭和有鬼论,对谶纬迷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王充继承了荀子、韩非等人的历史进化思想,强调历史是前进的、发展的,反对崇古非今。他揭露和抨击了世家大族的种种丑行,要求进行社会政治变革。 46.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政治日趋腐朽,加上自然灾害,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以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最著称。 张角,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太平道的领袖。灵帝初年,自称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借行医传教招收门徒,他还派8名大弟子四处传道,十多年间,徒众达数十万,遍布长江中下游以北直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经过充分的准备,张角决定在甲子年(公元184年)3月5日发动全国各地信徒同时起义,提出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料,在预定起义的前一个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大方帅马元义被捕牺牲,洛阳一千多群众惨遭杀害。张角当机立断,提前于二月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因起义军头裹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 47.中华医学 中华医学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扁鹊是战国时代的名医,他发明脉理,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能用望、闻、问、切来临床诊断,也能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相传医学的《难经》为扁鹊所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是战国医学家假托黄帝而作,在中医学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仲景是东汉后期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是医者必读名著。华佗是东汉三国时名医,他掌握了当时先进的麻醉术、解剖术、诊断术和止血术,成功地进行腹腔外科手术和复杂的外科手术。孙思邈,隋末唐初人,被尊称为“药王”。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集医学之大成。在营养卫生、药物、妇产、小儿科和针灸等方面也都有重大贡献。明代的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收录各家《本草》所载药物1558种,新增374种,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巨著。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其铸造的与人身等高的针灸铜人,也属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 48.《周髀算经》 与《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周就是圆,髀就是股。原名《周髀》,唐初定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算术类经书,亦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之中。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在数学上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并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全书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诸多领域,并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的。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为世界数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9.隆中对 《隆中对》描述的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因发生于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因此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称其为潜伏在人世间的龙,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建议刘备亲自拜访。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襄阳隆中之草庐,求见诸葛亮。26岁的诸葛亮与刘备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曹操控制整个北方,实力雄厚,又因挟持献帝占有政治优势,无法与之抗衡;江东经孙氏三代经营,基本巩固,又有地理优势,不可窥视;荆州控制长江咽喉,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刘表昏庸无能,可从其手中夺取荆州,以此为据点,进而夺取益州;可采取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等待时机以成就帝王之业。诸葛亮的宏论,使刘备彻底折服,诸葛亮也由此出山辅佐刘备。 50.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率军南征荆州,欲一统南北。荆州的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葛亮到江东,商同孙权结盟,共谋抗曹之计。曹操率20余万众,号称80万大军与孙刘联军5万相遇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的荆州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退回北岸,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结,士兵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遣人送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这夜,东南风大起,黄盖率船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顺东南风驶向曹操船只。接近对方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军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军伤亡惨重,死者过半,退守襄、樊一带。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三国鼎立格局趋于形成。 51.曹氏父子 与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三曹”指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建安七子也甚为著名,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建安时代,人才济济,文人辈出,在诗、赋、文的创作上都有新的突破。 52.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一些著名的玄学家,他们是嵇康(公元223-262年)、阮籍(公元210-263年)、山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这些文人因为反对礼教、蔑视权贵、经常一起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饮酒清谈,故称“竹林七贤”。“玄学”一词出自《老子》一书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嵇康、阮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认为名教(封建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和自然是对立的,主张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他们反对溺于名利,为琐碎礼法所束缚,而要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嵇康弹奏的《广陵散》琴曲甚为著名,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向秀为《庄子》作注,后来郭象又加以补充发挥,成《庄子注》而传世。 53.葛洪与道教 葛洪(公元284—343年)东晋时期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精研道儒,学贯百家,著作弘富。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 《抱朴子》内外篇70卷。内篇20卷,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等,是道教的理论。外篇50卷,论君臣上下,人间得失,是阐述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政论性著作。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和方术,提出以神仙信仰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的政治主张,将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葛洪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葛洪是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炼丹名家。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54.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灭东晋。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部署,他命令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全面指挥,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其子辅国将军从军出征。晋军不过8万,但士气旺盛。 11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渡洛涧,大破秦军前哨,斩梁成等秦将。洛涧大捷,晋军士气大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谢玄针对秦军士兵厌战,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派使者对秦军说:“如果你军移阵少退,让出一片空地,晋军渡过淝水就可以决战。”秦将多数反对后退,但苻坚想在晋军渡河时,出兵攻击取胜,故同意退兵。 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一退而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猛烈进攻。苻坚的弟弟——前锋大将苻融见势不妙,赶到后面整顿部队,死于乱军之中。秦军失了大将,全线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歼敌十之七八。苻坚中箭负伤,单骑逃到淮北。后回洛阳,收集残兵,仅剩十多万。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55.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诗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在精炼之处见自然,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散文。描绘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乌托邦理想社会,没有剥削,没有争夺权力,一切都是淳朴安乐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诗篇,对后世影响很大。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的恬静自然的艺术风格。 56.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岁继位,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孝文帝的前期改革,冯太后的作用更大。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军事将领和官吏的收入靠赏赐、掳掠、搜刮、贪污和经商等手段来获得,造成了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冯太后和孝文帝从班禄开始了前期改革,整顿吏制,惩治腐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并颁布了三长制和租调制。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公元490年,亲政的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以汉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后期改革。汉化改革有: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穿胡服;改语言,规定不得在朝廷上讲鲜卑语;改籍贯,迁都后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官制,废掉鲜卑原来的官制,多仿南朝官制;胡汉通婚,皇族宗室带头与汉族通婚;改汉姓,“定姓族”,建立门阀制度。“定姓族”对北魏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但对鲜卑族汉化起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改革在中国民族史上成为民族融合的典范。 57.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人,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文学家、机械发明家。祖冲之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为圆周率的计算。 中国古代的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但是余多少,意见不一。在祖冲之之前,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4位数。祖冲之在此基础上,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祖冲之为了求圆周率小数后的第七位准确值,把正六边形的边长计算到小数后28672位,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数值,是世界上第一次。一千多年以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在公元1427年才超过祖冲之,达到小数点后16位的精确度。密率到公元1573年德国的奥托才得到了这一结果。 58.郦道元与《水经注》 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水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三国时期,是一部比较简略粗疏的地理书,只记述河流137条,原书1万多字。郦道元所著以给《水经》作注为名,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全新的科学著作。全书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32万余字,是《水经》原文的20余倍。其溯源探流,详细记载了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距离、经过区域,及地形地貌、地理沿革、山川胜景、地质矿物、植物动物、水利航运、桥梁道路、园林陵墓、城池湖泊、关塞名胜,还有风土人情、人物掌故、传说故事等。 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具体生动,文笔秀美,既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风土人情的佳作。《水经注》旁征博引,引用的书达437种。他还特别重视野外考察,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所到之处,跋山涉水,寻觅水道,察看碑刻,收集民谚、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水经注》的内容更加丰富准确。 59.贾思勰《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末期,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他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农民请教。中年以后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共计十一万多字。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如播种、耕作、土壤、施肥、轮作、种子等,而且有蔬菜的栽培、果树的培育、蚕桑事业、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具有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指南作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60.《兰亭雅集》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画士在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是为《兰亭雅集》。王羲之挥毫作序,为《兰亭序》。此帖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此序不仅文字优美,在书法上潇洒流畅,宋代书画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出身于世家大族,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王羲之生于山东琅玡临沂,后因欣赏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水,定居于会稽。他先后担任东晋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也关心百姓疾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与名士遍游山水。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后世称为“书圣”。《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61.石窟艺术 (敦煌云冈龙门) 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石窟艺术占有独特地位。中国石窟艺术分布广泛,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最为著名。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而沿途留下的石窟艺术。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元年,这里原是北魏都城平城。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杰作。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于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62.六祖慧能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一作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24岁时,一日卖柴于市,听客诵《金刚经》,萌发了去黄梅寺弘忍大师那里学习佛法的念头。此后,以行者之身,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亦称六祖慧能,成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他主张人人都有佛性,抛弃繁琐的经院佛学和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务,不讲究诵经拜佛,不执著于坐禅,提倡“自悟自修”,“顿悟成佛”。他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佛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他的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慧能去世后。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仁宗、神宗都对他进行加谥,神宗的加谥是“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一些著名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为慧能撰写过《碑铭》。 63.大运河开凿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几百万民工,花费了大约6年的时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3000余里,水面宽30到70米不等,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中心在洛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河流,在我国自西向东的天然河道间直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人工渠道,途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便于从富庶的江南搜刮更多的财富。开凿大运河的工程,是与建造长城一样的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全中国的统

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亦对中国古代军事和交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64.贞观之治 与太宗纳谏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唐太宗统治时期,任用魏征等贤臣为官,政治清明,虚心纳谏,制定开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贞观时期,社会秩序稳定,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唐太宗即位后,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留心吏治,任人唯贤,从谏如流。他鼓励臣下直谏,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直陈其过,皆切中时弊,太宗多能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65.长安盛景 长安盛景,除了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恢弘之外,唐代的长安,每逢佳节,都要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街市上花灯照如白昼,男女老幼纷纷夜游观灯,到处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皇家宫廷、王公贵族家中也燃放花灯,争奇斗胜。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十五,唐玄宗在长安安福门外举行灯会,所做“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服饰艳丽装束一新的长安少女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尽欢而罢。唐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灯会中还有百戏演出和游艺活动。百戏分为歌舞戏和杂技两类。歌舞戏种类繁多,热闹非凡。 长安城内富足祥和,来自国外的“胡商”们开设货栈、酒肆,吸引着文人骚客光顾聚饮。李白《前有樽酒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描写了胡商酒店畅饮快意之情景。长安城内胡风极盛,胡汉交融,互利互补,为盛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显示了唐王朝的自信与开放气度。 66.含元殿与万国来朝 含元殿是唐朝长安城内大明宫中的正殿,是皇帝进行大朝、常朝的地方,始建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唐王朝自贞观年间起,国力强大,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因其开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大唐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臣、留学生和商人汇聚于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诗人王维“九天阊阖(指宫殿的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代指皇帝)”的诗句,描绘出万国来朝——各国使节云集京城拜谒唐朝皇帝的情景。诸如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骠国(今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林邑(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域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日本等均有使节到长安。唐代皇帝在大明宫含元殿举行大朝会活动。 67.《唐律疏议》 与官衙断案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重要的法典。它由律文12篇和对律文逐条逐句的疏证解释的“疏议”所组成,共30卷。在《唐律疏议》中,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解释,给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罚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文析之”。《唐律疏议》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封建法典,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亚洲各国都有重大的影响,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在司法实践中,《唐律疏议》给断案者提供了司法审判的依据,也提供了便利。但断案是否公正廉洁,则与父母官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能力水平等密不可分。唐代的死罪要由皇帝批准,并且要三次复奏,复奏批准后方能行刑。《唐律疏议》问世之前,唐太宗就较注意法律的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他要求依法律为准绳,而不按皇帝的喜怒或宽或严。因此,一部好的法律还需一大批依法断案者来执行、体现。若能用清官断案的场面、情景来表现《唐律疏议》的意义和价值,则可以展现中华文明中法律制度的一个侧面。 68.玄奘取经 玄奘,名陈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译经师之一。他自幼聪明,八九岁就开始攻读中国古代的经典。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玄奘被主考官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出家。四年后,玄奘游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著名寺院,在学习佛学经典中,他发现以往翻译的佛学经典词不达意之处很多,遂萌发去印度学习、取经的想法。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二十八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经。他游历新疆、中亚、印度一带,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拜印度名僧戒贤等高僧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并将《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带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宿愿。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直到去世为止。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佛教事业,传译了许多经典,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69.鉴真东渡 鉴真,唐朝高僧,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66岁高龄并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十二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和尚受邀东渡日本的目的是讲授佛学理论,弘扬佛教律宗,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发愿东渡到东渡成功,先后经历了十二年的漫长历程。前五次航海启程,均受挫败,经历了来自社会及自然环境的诸多考验,受尽了颠沛流离、长途跋涉之苦,精神上与肉体上都受到巨大的创伤。在第四次东渡受挫后,鉴真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在第六次启程后东渡成功。鉴真到日本后,辛勤劳作十年,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医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公元763年5月6日鉴真在日本逝世,终年76岁。 70.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公元641年,她出嫁吐蕃的松赞干布。 636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他向往大唐的制度和繁华,曾几次派使臣带着珍贵的礼物,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未允。640年,他以更加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再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不少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和各种谷物、蔬菜的种子以及精致的手工业品。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深深爱戴。著名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吐蕃赞普(吐蕃对王的称呼)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文成公主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使者。 71.武则天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时,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入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武则天被召入宫,后被立为皇后。公元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不久武则天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中宗和睿宗,于公元690年,武则天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 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在位期间,国家保持着繁荣的局面,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昌盛。武则天知人善任。她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也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诸如娄师德、狄仁杰等。被称为“开元贤相”的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晚年的武则天耽于享乐,一批男宠走进她的生活。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宫杀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逼武则天退位,拥唐中宗复位,恢复唐国号。82岁的武则天就在这一年冬天死去,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表示又回到李家来当先妣。 72.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代。隋朝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制度,起初还能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后来则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为分科取士。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合格者为秀才。乡试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录取贡士三百名,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录取分

一、

二、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科举考试,唐代以诗文取士,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股,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公平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一种制度,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过作用,有利有弊,科举制度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3.雕版印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印刷术的国家。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是由印章、石刻发展来的。明胡应麟认为,雕版印刷开始于隋代,唐朝通行,五代盛行,宋代达到顶峰。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懿宗年间王玠印造的《金刚经》。经卷高约30厘米,长约5米,由7个印页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画,后面是《金刚经》正文,画和文字都刻得非常精美,说明当时的刻印技术已经很成熟。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所著的书籍《女则》。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 雕版印刷发明后,在今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已有书商印售历书、诗歌、小学字书及阴阳迷信书等。十二世纪初,浙江、福建、山西等地的书坊刻书业已发达起来。印刷技术形式有写刻、朱墨刻、几色套印等。我国的雕版印刷早于欧洲八百年。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刻体图书的流通,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保存祖国文化起到了极大作用。 74.唐诗仙圣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仅《全唐诗》就收集了作者2200多人,诗歌近5万首。李白和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巨匠,为唐代双峰并峙的两大诗人;孟浩然、王维是田园诗人的代表;白居易继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倡用新乐府描写人民的疾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境)人,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篇,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75.盛唐书画艺术 盛唐在书画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书家之众多,书作之浩繁,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书法艺术。在盛唐狂放书派的崛起中,张旭、怀素、贺知章使草书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楷书、行书都取得了新成就。颜真卿、柳公权则以严整的楷法、完美的艺术创造了唐书独有的恢宏气象。篆、隶在盛唐也得到复兴。 初唐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推动了唐代艺术发展。吴道子及其画派体现了盛唐美术的巨大成就,在唐代即被称为“画圣”。诗人王维也以水墨山水画擅名后世。张萱是盛唐仕女风俗画的代表画家。盛唐以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被奉为典范。盛唐画家薛稷擅画鹤,画家边鸾的花鸟画设色鲜明、浓艳如生,都体现了唐代书画艺术的繁荣气象。 76.茶经与茶文化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作者陆羽,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60年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其间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茶经》。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以及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基本都有叙述,被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 《茶经》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带来对茶文化的遐想和享受,拓宽了茶道的文化品位和视野,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饮茶已被看成是一种高雅的饮食活动和待客交友的手段,并出现“茶道”一词。把品茶技艺与陶冶情操相结合,不仅对后世而且对国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7.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人称三苏)、曾巩、王安石八人合称。宋代八家之说尚未定型。明初朱右采录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作家的古典散文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后唐顺之编纂《文编》一书,于唐宋两代亦仅取此八家作品。茅坤再选八家古典散文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唐宋八大家”之名从此流传。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以后,治古文的人都以八家为宗。八大家均积极倡导和参与了唐代古文运动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骈俪,提倡古文,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开创了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而自由抒写的文风,在散文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78.汴梁繁盛图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建都汴梁(今开封)。汴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汴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有东京、汴京之称。汴梁城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周阔30余公里,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组成,设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形成了有利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城市格局。这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引来四海富商巨贾、八方工匠艺人,为都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财富聚积地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盛景。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社会各阶层之生活情景和繁华气象尽收画卷之中。 79.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死后谥“文正”,称“范文正公”。他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着任小官吏的继父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语。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外放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写《岳阳楼记》时他正在邓州做知州。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他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80.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积弊、富国强兵的一场改革。宋神宗赵顼即位,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要倚靠他变法立制,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次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八年间,围绕富国强兵,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同时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法培育人才。新法中理财方面最为突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更使得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各项新法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宋神宗发生了动摇。神宗死后,新法被彻底废除,史称元祐更化。 81.西夏文明 西夏是由党项族为主体、多民族参与建立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国家政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称“西夏”。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青海东北部。从1038年正式建国到1227年灭亡,立国近190年,先与北宋、辽三足鼎立,后又与金、南宋长期并存,而王国在1227年被蒙古军灭亡后,西夏人从此就神秘消失了。西夏占据北方民族通向中原的通道——黑水城,控制着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财富,佛教东传甘肃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西夏人曾经统辖敦煌地区,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西夏人还创造了西夏文,以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造就出独具特色的辉煌。西夏文明留下了很多遗产,如:西夏王陵、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黑水城等。 82.契丹与契丹文字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恢复国号为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根据契丹文和女真文的解读情况看,即使在称辽的时期,在契丹语和女真语里仍叫契丹,始终以族名为国名。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并与草原传统相结合,参照汉字先后创造了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两种契丹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辽灭金兴﹐契丹字又与女真字和汉字并行于金朝境内。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明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内遂渐绝用﹐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则继续行用。西辽亡后,不再行用于世。迄今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 83.宋词风采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唐代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著名的有苏轼、柳永、秦观、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至今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20000首。作为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宋代词作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以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唐诗并称双绝。宋词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84.中华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亟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杜防贪污盗窃。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由皇帝下诏颁行,名《元祐法式》。因该书缺乏用材规范,难以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1097年,将作少监李诫再奉令编修,1100年成书,1103年刊印颁行,名《营造法式》。全书34卷,357篇,3555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这部书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85.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汉族,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资治通鉴》,简称“通鉴”,294卷,是司马光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和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完成。此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终止,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起初,司马光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龙图阁直学士,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次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8卷上呈宋英宗,为英宗所重视,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撰序文。在这部书里,编者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供统治者借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二)"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