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静物写生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初学者来说,一方面通过由简到繁的静物组合写生,掌握构图规律,做到画面对象大小比例安排得当,视点高低适宜;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布置静物作画,从中学习构图的基本知识(如统一和变化;对比和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和节奏;静感和动感等等),逐步掌握构图能力。
2-1-1素描静物与石膏几何形体的联系
静物的形体结构实际上仍是不同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它比石膏几何形体更不观则、更复杂。这样我们在静物写生中,更应该强调对形体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理解。
一切复杂的形(包括人物)都可以用几何形体进行概括。通过对几何形体的研究、训练,我们可以掌握自然界中多种不同形体在构造上最基本的规律。
2-1-2构图
构图最重要的是要均衡与对称,二者都会使画面表现出稳定感。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只有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给人以美感。具体作画时,要做到画面物体组合疏密、高低有致、聚散自然,根据画面需要主观调整物体间的间距,这样画面才会有节奏感。一些考生往往容易把物体画得太小或太大,过于集中或过于松散,这样的画面都不会给人以美感,也就失去了构图的意义。画面的构成除了要注意物体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外,还要注意画面的重心。重心不稳,偏上、偏下、偏左或偏右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物体之间在方向上的平衡,不能所有东西都朝一个方向,或是朝向完全相仿,这两种极端的构图方式都会给人留下不舒服的视觉印象,也会破坏画面的平衡与美感。
构图是对画面的合理规划和对物体的科学摆放,不能太空,也不能太满,要保持左右均衡。
2-1-3空间
虚实、遮挡、前后、透视是表现画面空间的主要手段,应遵循亮实暗虚、近实远虚的基本规律。表现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时,要注意杯遮挡物体形的连贯性。不同物体的透视关系要协调一致,注意画面大的黑、白、灰的构成关系。
2-1-4质感
质感是物体在光下产生的光感。每种物质都有不同的属性,我们可以据此在绘画过程中利用虚实等素描关系来刻画不同物体的质感,以达到逼真表现其形象的目的。
2-2单体训练
2-2-1苹果的画法
苹果是造型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其外形特可以概括为球体。表面相对光滑、高光明显,因此笔触要细腻。此外,苹果顶面和底面的凹陷处是其重要特征,应细致刻画。
苹果外形与石膏球体十分相似,画结构线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准确地理解苹果如球体般饱满的形体特征。
苹果的明暗分布规律也与石膏球体十分类似,想要画好苹果先要学会画石膏球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出苹果的外形特征和质感特征。
结构画法
1.用4B的铅笔起稿,先找到画面的中心,把苹果画在中间偏上一点的位置,一般而言中心偏上一点的位置是视觉中心。用整体的观察方法,轻轻地画出苹果的雏形,确定苹果与纸张的比例。苹果窝的位置和形状要找准,用可塑橡皮把辅助线和其他错误的线条擦掉。
2.苹果的外轮廓线的虚实轻重变化非常的丰富,既要有变化还要统一。找出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的位置,这两部分无论是在结构素描还是明暗素描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3,要注意结构线的虚实、宽窄变化,一般转折强烈的地方都要重、实一些。水平结构线转过去的地方要圆起来,同时也要画虚一些,并且要与下方的弧线透视一致。苹果窝的位置也有转折,别忘了要画出这个位置的结构线。
4.用5B铅笔的侧锋继续加深苹果暗面的结构线。使得线条有体积,空间,虚实。
苹果的结构线是一个整体,我们尽量把苹果后面的结构线与前面的结构线连贯起来。
5.可以在苹果转折的地方排些淡淡的调子,增强苹果的球体的转折感。然后再纸巾轻轻擦下,这样结构素描就丰富了,注意不要破坏结构线。
明暗画法
1. 用直线概括地勾出对象的轮廓,抓准苹果的形体特征。
2.找出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的位置,注意明暗交界线的形状不是简单一根线,要随着苹果表面的起伏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准确表现出苹果的体积感。
3.以明暗交界线为界线,铺画暗面和投影的调子,分出受光面和背光面,使大形显出立体感。
4.加强明暗交界线的刻画,注意其受光面与背光部的变化,随之画出灰面的层次变化。
5.继续深入刻画,加强调子的过渡,强化形体的体积感,注意用线的方向尽量体现物体的转动方向。
6.排线时从暗面向亮面推进,亮面和灰面用2B等稍硬一些的铅笔,尽量不要反复修改,可以先画得浅一些,然后一遍一遍加深直到理想的重度。在塑造的过程中要一直关照大关系,如苹果和投影的虚实关系,反光的亮度,苹果边缘线的虚实等。
7.深入刻画细节。苹果窝和苹果把是其重要形象特征,所以要刻画的细致一些,特别是苹果把的暗面、亮面和投影,不能因为小,就忽略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郭宇宽:如果梵高生在中国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
谷文达:将当代艺术变为大众艺术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
张其凤的高音书法系列探索臆说
安旭:绘画重在通古今融内外(图)
略论近代书法家徐之谦的生平及艺术(组图)
评论:书协“去功能化”之怪现象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
广州艺术家谈文化如何走出去
蔡萌:新水墨,不妨慢慢来
千城一面中的桃花源记
鉴定证书的“江湖”
百年生息万年心——怀念柳曾符老师
忻东旺:现实主义是我的“乐土”
从《范曾研究》创刊看“范曾研究”的悄悄走红
曹禺:李苦禅的画给了我们生命之感
传统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微时代”下的美术存在
张其凤:当代书坛的三大误区
米勒:尖端科学如何重新定义当代艺术
马六明:从行为艺术到绘画将“无我”进行到底
破译历史的路障:刘墉丛考
刘喜海对陈介祺的影响考绎
学者朱大可:中国面临文化传承危机
工笔花鸟画创作之意境的拓展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
三谈《功甫帖》为什么必须是真的
徐涟:私人订制时代,艺术还需要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