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招生迎史上最高人气 最火专业招录比194:1
昨天,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园里上演了今冬首场超高颜值大PK。校考报名现场确认首日,一大批俊男靓女从全国各地赶来,南艺也迎来史上最高人气,3.8万个学生争抢2000个录取名额。由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等专业组成的影视学院,194个考生仅录取1人;热门的广电编导专业有近万人报名,但招生计划仅为78人。
竞争激烈
194个考生抢一个录取机会
“凌晨4点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 昨天的南京艺术学院迎来今年最热闹的一天。上午9点,在报名点南区食堂,一位安保人员指着人龙慨叹。
寒风中考生们“争奇斗艳”。女生们大多一袭长发,妆容精致,不惧寒风刺骨的则穿着及膝短裙“美丽冻人”;男生们高大帅气、冷峻潇洒,有的戴着炫彩墨镜,有的打着光亮的发蜡露出发际线。这些来自北京、山东、福建、广州操着各种口音的艺考生,就像在演一场大规模的露天舞台剧。
昨天是南艺2016年校考报名现场确认首日,全国3.8万人、6.2万人次艺考生角逐2000个录取名额。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名人数增加了约万人。据南艺招就处处长王诗坤介绍,今年的招生热门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和表演类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含摄影与制作)专业今年有9000多人报名,比去年增加1000多人,但招生计划只有78人。
囊括了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等热门专业的影视学院,今年有2.3万人次报名,大约占所有报名人次的1/3,比去年增加5000多人,但6个专业只招收118人,平均194个考生录取一个。
难度加大
文化分比往年提高
近两年,江苏高考艺术类文化分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215分提高到2015年的240分。王诗坤介绍,往年南艺部分专业对文化分的要求为达到省控线的40%~70%,今年文化分的录取要求比往年提高了。
例如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策划与制片)专业,文化分要求为江苏省普通类本二文科省控线×90%×75%,按文化分录取;音乐学的文化分需达到本二文科省控线×90%×75%,按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录取。而去年,这两个专业的文化分均为本二省控线的90%×70%。
王诗坤说,今年部分专业的理论考试难度较往年提高,例如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文物鉴赏与修复)、美术学(文化遗产研究)、艺术史论专业,考试内容为专业论文写作,增加了美术史、音乐史等相关内容。
文化分的提高不无原因。据南艺传媒学院院长王方介绍,虽然难度不超出中学所学,但往年面试时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常识,“例如不知道新中国何时成立,不知道抗日战争从哪年开始,不知道国家公祭日是哪一天。”
考生留意
才艺表演不是考脑筋急转弯
表演夸张、皮笑肉不笑,往年艺考面试总能遇到奇葩考生。王方介绍说,初试阶段会综合考查学生的艺术素质,例如才艺展示。这几年的初试中,吹葫芦丝、唱歌、朗诵的速成考生,已经吊不起考官的胃口。
学生的“炫技”也让人哭笑不得。有考官记得,一次一位考生进行才艺展示,突然躺在地上纹丝不动。老师们不解:这是哪一出?考生回答:是在表演黄花岗72烈士。最终这个考生没有被录取。
“我们考的不是脑筋急转弯,这种东西是投机取巧,不是展现艺术素质。”初试中,也会涉及文学常识和时事内容,王方表示,这些内容不会超出中学语文知识点,而时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思维和表达能力。
考播音主持不可以戴美瞳
去年,影视策划与制片专业采取先笔试再面试的流程,结果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复试,所以今年调整考试流程,先面试再笔试,没有艺术细胞的学生将直接被淘汰。而播音、表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则更看重考生有没有艺术激情。
南艺影视学院院长蔡伟举例,表演专业的面试会看考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能不能调动感情。例如诗朗诵,并不是声音越高越好,“装腔作势没有感受力不行,感情到位时应该脖子会红,气音、顿音会发生变化,眼神要能透露出真挚的神情。”
播音主持专业初试时要朗诵诗歌、散文、小说或寓言等。蔡伟发现,不少学生会花费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做准备,但有时会进入误区。“虽然逻辑重音还不错,但思维反应不行。”
另外,不是所有专业都能接受化妆。蔡伟说,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来说,进入三试后会允许考生化淡妆,但浓妆不是很欣赏。“特别是眼神,有的学生会戴美瞳,这是不允许的。播音员、主持人要面对观众,有时要通过眼神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想当广播电视编导得有创意
想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意可不行。去年,该专业的专业考试为故事续编、故事分镜头改编和影视作品分析,但今年的考试形式上演72变。据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考试内容变为分镜头改编、主题短片创意和运用材料写作。
“这几年培训机构基本上把我们的考试特点弄透了,学生模式化的痕迹很浓,看不出真正的水平,所以今年开始考虑每年做一些变化,来考查学生的能力。”该负责人举例称,在主题短片创意中,可能给一个“全民阅读”的题目,请考生构思如何做短片,要想得高分就得有创造力;分镜头写作,要能把文学语言转化成影像画面,如怎么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设计成一幕幕的场景,“可以从一个酒杯、屋檐上的一滴水开始构思画面,如果写不出来,也可以画出来。”
对于材料写作,有专家透露,有可能会让考生将一个新闻事件创作为影视文学作品,要有开头、有主题,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叙事能力,而这对习惯了以名人名言开头写作的培训生来说,挑战不小。(金凤/文 赵杰/摄)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
鉴定证书的“江湖”
安旭:绘画重在通古今融内外(图)
三问新水墨(图)
张其凤的高音书法系列探索臆说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
评论:艺术家应致力弘扬真善美
谷文达:将当代艺术变为大众艺术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
线的认知与表现
“微时代”下的美术存在
春宫画与古希腊裸体艺术的身体审美(图)
三谈《功甫帖》为什么必须是真的
工笔花鸟画创作之意境的拓展
马六明:从行为艺术到绘画将“无我”进行到底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
记齐白石和他的画:白黑水墨敢用红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徐涟:私人订制时代,艺术还需要标准吗?
传统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
广州艺术家谈文化如何走出去
从《范曾研究》创刊看“范曾研究”的悄悄走红
蔡萌:新水墨,不妨慢慢来
严学章:把“蟹派”艺术进行到底
百年生息万年心——怀念柳曾符老师
曹禺:李苦禅的画给了我们生命之感
汉语国际推广视域下的书法教育
贾廷峰:画家相轻要不得
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自觉修为
学者朱大可:中国面临文化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