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国内展讯 > 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述评

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述评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夜探马书林 8月31日,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协联合主办的“书林画语——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作为画家的马书林从艺35年来的首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以马书林风格独具的戏曲人物画为主,兼有其上世纪80年代初为画坛所识的工笔花鸟画,以及鲜为人知的大写意荷花系列和他用情颇深的写意猫咪动物系列作品,约80余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马书林自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以来的从艺创作历程,画家自称为“阶段性小节”。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三位中国美协副主席,作为同代人、同事、同学,在开幕式上的感言情真意切,在对马书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很高评价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以自身的经历,分析、分享马书林在工作之余捡拾零散时间,笔耕不辍、试验探索的拼搏历程;他们都下过乡当过知青,“文革”后恢复高考得以走进美术学院,又都在美术学院成长并担任过学院领导,共同的经历凝结了朴素的情感,交汇在这个展览开幕式上,呈现出一份厚重的时代文化积淀。正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实践成就了马书林。下乡当知青的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马书林师从于王义胜老师学习工笔画,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学习工艺设计,仍坚持工笔画的学习。毕业留校任教,马书林曾于1986年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张仃工作室学习装饰绘画,对装饰艺术的材料语言和现代构成学有了深入的认识和领悟;此后他在鲁美中国画系讲授临摹传统壁画,对永乐宫、法海寺、敦煌壁画等有了系统的深入研究。1999年马书林晋升为鲁美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后任鲁美副院长,2004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并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从长期的学院基础教学,到最高美术殿堂内阅画无数,马书林眼界和胸怀更加开阔,自身修养得到极大提高,艺术创作也经历了从工笔花鸟到大写意戏曲人物画的成功转型。 马书林早年以谨严不苟的工笔画名世,这次展览展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向天歌》《弄春晖》《鹅鹅鹅》等。其中《向天歌》是他大学时期创作的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这些作品以敏锐的形式探索实现了传统工笔画的创新,或参加全国美展,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使他在当时的画坛崭露头角。而如今的马书林是以写意戏曲人物画而蜚声画界。从工笔到写意的大幅度转型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画家自言:“对画种画域的不断拓宽,逐渐觉得工笔绘画的方式已满足不了我要表现内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似乎在大写意的绘画形态上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物象更贴近一些的绘画语言。”实际上,在他早年的工笔花鸟画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写意的端倪,其工笔画的背景处理均为写意画法,工写结合,相得益彰。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他真正开始了写意戏曲人物画的探索历程,他先工后写,由收而放,勇于超越。他以京剧和水墨画为切入点,融合这两种艺术所共有的夸张、简约、凝练和诗意之美,又以自由活泼的笔墨抒写,挣脱二者的程式化束缚,自由书写心灵之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从展出的作品来看,马书林以巨大的尺幅和非凡的笔墨驾驭能力,突破了戏曲水墨画小品化的藩篱。作品全然不同于过去戏曲人物画文人墨戏小品的套路,把中国戏曲多种审美特质自由采撷、任意发挥,形成了画面繁复、形象交叠、笔墨率意、墨色交融的艺术效果。作品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画风融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美术造型、现代构成主义等为一体,朴拙强悍、泼辣放达,充分体现了传统笔墨美、古典意境美、现代抽象美的视觉审美境界。正如范迪安所说,马书林的戏曲人物画以酣畅的笔墨、夸张的造型、率意而为的情感性格,彰显出戏曲人物生命的华彩,在恢弘的气象和大开大合的节奏中展现了时代的精气神。 除了大写意戏曲人物画之外,展览还展出了以荷花为主的写意花卉作品数十幅,以及数幅憨态可掬的猫咪写意作品。欣赏此展,如同聆听一场色墨交融的华美交响乐,亦可感受画家至真、至纯、至性的情怀。猫与野菊马书林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述评"相关的文章

热门国内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