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首届“上海雕塑计划”上,雕塑作品与展示空间有机结合,从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意义 美术馆入口处,雕塑家隋建国的一件长方体铁块被高高挂起,你走到铁块底下会发现内有乾坤——其副空间是一件中山装。艺术家最近倾向于把内容藏起来,因为去除了视觉元素,文化内涵更引人琢磨。而在楼上的展厅,有一件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京剧与扇子》,8个折扇排成一行,其一端被固定在墙上,机器旋转提供的动力使其不断地开、合,同时扇子与京剧脸谱形成不同的角度,使那些勾画得生动的脸谱背景在当下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里的上述景象令不少观众在现场驻足。从国庆起直至11月30日,在这个建成两年的美术馆里,观众可欣赏到来自国内外26位艺术家的35件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等等。这是上海油雕院正式启动的首届“上海雕塑计划”。本次主题是“生活维度”,即“生活解析”之意。通过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维度”和“解析”,充分反映他们在呈现视觉语言上的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以彰显学术研究的“维度”。策展人黄笃说,自己是从四个层面上展开策展理念:雕塑与媒介、日常与超验、语境与介入、放大与过滤,力求艺术家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入,涉及到雕塑与媒介的扩张、生活与美学、情境与艺术、个性与创造的议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雕塑的逻辑既转向了对自身的解构,也转向了对现代艺术秩序的解构。雕塑早已从那种经典概念上蜕变,转向“介入”和“分析”的功能,并延伸和建立起与当代文化词语的关系。正如艺术理论家罗萨琳·克劳丝所说:“在后现代主义条件中,实践界定与特定媒介无关,而与一系列文化词语的逻辑作用有关,对此而言,任何媒介,包括摄影、书籍、墙上的线、镜子或雕塑自身,都可以被应用。”在这一意义上,任何媒介的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词语、空间和语境之间构成新的结构关系。换言之,雕塑需要从结构去理解,而不只是从媒介表征来认识,应是以“文化条件”为导向的。这样,所谓的扩张的雕塑才能演绎和生成各种各样新的意义。 上海油雕院常务副院长肖谷告诉记者,“上海雕塑计划”是上海油画雕塑院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打造上海雕塑艺术研究、交流与发展的学术品牌项目。以“计划”的名义,体现国家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长远规划和艺术追求,呈现对雕塑艺术发展的文化理想,展现有志于推动雕塑事业发展的史学观。可以说,此次“上海雕塑计划”展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次尝试。 记者看到,参展作品中有部分来自于上海油雕院的艺术家。这也与该美术馆的定位有很大关系,隶属于专业学术机构上海油雕院,该美术馆的展览更多地展示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为该院的学术与人才建设提供平台。按照“上海雕塑计划”的规划,从今年开始,上海油雕院将隔年举办油画和雕塑主题的大型展览。因此,继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这个展览在上海的推出在新的展示格局下有了某种自我突破的意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