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问世

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问世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光盘)《百年巨匠》摄制组赴台北采访张大千的儿子张保罗、张心澄

在拍摄《黄宾虹》时,采用情景再现手法 “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一点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随着片头曲浑厚深沉的男低音的吟唱,一部视觉版中国现代美术史徐徐揭开序幕。 1942年流落在北京法源寺的齐白石如果没有遇到陈师曾的赏识,他的命运会是怎样?晚年双目失明的黄宾虹的笔墨一团漆黑,他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1915年夏在黄浦江畔踯躅徘徊的徐悲鸿如果真的跳进了大海,中国现代美术的潮流是否会因此而改向?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张大千,是如何仅仅凭着一支画笔在异国他乡生活和立足的呢?……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部以独特的镜头语言为观众一一作了解答。 《百年巨匠》由中央新影集团、北京银谷艺术馆联合出品,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应邀担任该片总顾问,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任该片出品人。《百年巨匠》第一部(《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日前在北京卫视热播,颇获好评,并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九套、十套播出。 用镜头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从19世纪末开始,在内忧外患、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美术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大批致力于用艺术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用艺术救国救亡的美术先驱应运而生,诞生了一批对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巨匠。

其中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承前启后的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有深受西洋绘画观念影响,用西方艺术改良中国美术的油画大师,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也有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如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李苦禅、潘天寿、关山月等。 在北京银谷艺术馆执行馆长杨京岛的计划中,《百年巨匠》共拍摄艺术巨匠12人,每个人物分上中下3集,共36集。第一批推出的人物是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此后将陆续推出吴作人、关山月、刘海粟、傅抱石、潘天寿、李苦禅、林风眠、李可染。从2011年起,每年推出4位大师,整部作品将分3年拍摄制作完成。杨京岛希望把它做成一部有意义、可传世的精品。

为何取名“百年巨匠”?杨京岛说有3个原因:

一、这些巨匠都是近百年来引领中国美术的著名艺术大师;

二、他们的年龄至今都已过百;

三、这些巨匠产生的年代正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社会历经沧桑发生巨变的一个特殊时代,他们用自己的精彩人生和艺术创造为中国近代文化史和中国美术史书写了一页不朽的艺术篇章。 学美术出身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伟东担任《百年巨匠》总导演。他直言,以前的美术家专题片,往往把大师巨匠拍成一个个完美的人,就像好人好事故事集,用简单的逻辑把一个复杂的人概念化了。“我们的口号是‘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这些巨匠的本色,用亲友、同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还原一个丰富的人。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人的文化性,他们自身具有的价值,远远大于我们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表面的光鲜的东西。

当我们用镜头重现这些巨匠的人生轨迹和绘画艺术时,等于用纪录片的方式重新梳理了一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赵伟东说。 寻访大师踪迹 抢救历史文献 《百年巨匠》采用追溯历史、挖掘史实的方式,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和平视的角度,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因此,文献价值就是《百年巨匠》的拍摄主旨。 为了体现文献性,尽可能展现出大师的生前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并且通过口述历史的还原方式展现出大师的本色,摄制组不惜成本,跑到世界各地追寻大师的踪迹,行程足以绕地球一圈。

摄制组拍《齐白石》,去了湘潭、长沙、北京、西安;拍《徐悲鸿》,去了宜兴、上海、南京、合肥、北京、法国巴黎、美国丹佛;拍《张大千》,去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台湾,法国尼斯、巴黎,美国蒙特雷、旧金山、洛杉矶;拍《黄宾虹》,去了安徽、浙江、上海…… 由于这些大师都早已去世,只能拍摄到大师生前创作的原作、使用过的原物、生活过的原址,然后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展示他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并采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将大师人生中重要的场景进行巧妙的情景再现。在《百年巨匠》中,情景再现的片段随处可见,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气氛、帮助叙事的效果。 在拍摄原貌、原作、原物、原址的同时,摄制组进行了大量的采访,采访对象包括艺术家亲属及其后人、弟子及其后人、友人及其后人、历史见证者、研究学者,取得了独家的口述历史资料。《百年巨匠》采访人数之多,寻访地域之广,在美术家专题片里应该是创纪录的。 “张大千的3个儿子、3个女儿我们都采访了。

其中张大千的儿子张保罗,一直跟着父亲几十年,简直是活档案。他之前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我们是首家媒体,跟我们聊家史聊了两天,我们得到了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光《张大千》这个片子,我们采访过的人,已经有晏济元、龙园屏、白雪石、孙家勤、张枭、楼浩之6位不在了。”杨京岛说。 专家视角解读大师人生 作为一部大型系列传记体的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通过影像还原和口述历史的方式,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解读大师人生和艺术。

“既然了解了这些人的生平,看到了这些人大量的原作、原物、原址,那么就想知道大师为什么能成为大师,这想必是观众的期望。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作就是解读,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解读。镜头已经告诉你他家里有几口人、几间房,告诉你这里曾发生了什么,然后让专家去回答一系列‘为什么’。”赵伟东表示,《百年巨匠》的质感在于文献性和权威性,而权威性体现于专家解读。 《百年巨匠》汇聚了中国美术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以高端、权威的学术支持作为后盾,并且力求反映现今全国乃至全球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大师的理解与诠释。

《百年巨匠》专家团队包括: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的参与了节目的策划,有的发表了独到的解读,有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百年巨匠》的顺利拍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跳进跳出”旨在观照今天 为了避免做成一部美术专业领域的教科书,同时还要避免做成流水账式的人物故事集,《百年巨匠》在叙事结构上别出心裁,采取了“跳进跳出”的方式讲故事。 在《徐悲鸿》第一集,开篇讲的是1915年夏天一个傍晚发生的事:“黄浦江畔,一个年轻孤单的身影正在这里绝望地踯躅徘徊,这个挣扎在十里洋场里的青年,已经花掉了身上的最后一枚铜板,而苦苦等待的另一个工作机会也泡了汤。假如,他真的就这样跳进了黄浦江,那么,中国和世界将从此失去一位画坛巨匠。

”紧接着,时光穿越近100年,镜头从上海黄浦江跳到美国丹佛:“2011年10月30日,初冬的丹佛不仅迎来了第一场瑞雪,也迎来了一场来自东方的艺术盛宴,‘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大展,在被公认为美国中西部最好的丹佛艺术馆隆重开展。”然后,镜头又拉回到1895年的江苏宜兴,那年徐悲鸿出生于这座闻名遐迩的陶都…… 为何采用这种“跳进跳出”的方式?观众会适应、接受吗?赵伟东对此深思熟虑,非常自信。“追溯历史,挖掘史实,绝不是跳进历史拔不出来,不会像跳水一样,一个猛子扎进去不出来了。我们不是做历史纪录片,我们是用今天的视角,在今天的资料文献基础上讲故事,从一幅画、一个遗址、一个纪念馆推进去,叙述完这个故事马上跳出来。”赵伟东认为,“跳进跳出”的结构方式,有助于观照现实,重新衡量它们的价值。

在整体结构上,《百年巨匠》对于每个传主人生历程和艺术生涯的概述也别具匠心,准确到位。片中,徐悲鸿的命运用船和水来比喻,他生在水乡宜兴,坐船去上海,又坐船去巴黎,一直在漂泊,不断远行和他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徐悲鸿》3集分别用了“命运之舟”“艺术之帆”“理想之舵”3个标题。齐白石出生苦寒,以艺谋生,一生离不开一个“匠”字,《齐白石》3集分别用了“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黄宾虹一生不被人理解,走上了孤独的大师之路,片中紧紧围绕他和笔墨的关系而展开,《黄宾虹》3集的标题分别是“笔墨灵犀”“知白守黑”“浑厚华滋”。张大千是个制造传奇的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名,抗战时期跑到敦煌临了3年壁画,后来选择出走用一支画笔为中国在海外争地位,片中突出表现他的巨大影响力,《张大千》3集的标题分别是“南张北溥”“乱世面壁”“东张西毕”。

多媒体技术打造纪录片精品 《百年巨匠》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国际水准、精品意识”。在后期制作上,讲求大气质朴、一气贯通。在剪辑上,基本采用“切”的方式,干净利索,不故弄虚玄,采取当代最前端的多媒体技术包装呈现,对历史资料照片运用AE包装,讲求在不破坏原有资料质感的情况下统一包装、统一呈现方式,提升作品的精致程度。 中国画讲究高远的意境,须有一定的底蕴、一定的修养,才能看得懂。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观众对画家及其作品留下深刻印象进而看懂?“片子里出现了这些大师的很多代表作,并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为什么会画这样的画?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我们用了一些动画的方式予以呈现,或许会带给观众一些新奇和惊喜。”赵伟东说,动静结合的作品展示,目的还是引发观众的兴趣。 对于无法拍摄还原的历史场景和特殊背景,该片也采用了三维动画来展示,但不是真实还原,而是用写意的手法进行渲染,营造某种氛围和意象。比如,在表现张大千和毕加索的会晤场景时,摄制组专程来到当年他们见面的城市——法国尼斯,在相关具体地点进行拍摄,然后再用资料照片,以动画的方式加以补充。 对当下文化的启示 高峰用“寄清新于博大里,寓思辨于审美中”概括《百年巨匠》的风格特点,认为它的问世填补了当代文化领域内的一个空白,在泛娱乐化时代揭示了美术的高度、文化的高度。

“我们的美术历程很长,传统很深厚,但深入、全面地反映中国美术的审美核心的纪录片很少。”作为制片人,胡永芳毫不掩饰对《百年巨匠》的肯定和喜爱。她说,以前的美术家传纪片,强调的是美术家自身的成就、经历和影响,而在《百年巨匠》中,更强调的是回归大师本身,重塑大师形象,带着观众一起走进大师的内心。“大师是如何‘炼’成的?我们没有简单地表现大师是如何勤奋、用功、努力,而是力求立体地展现他的心路历程,他在时代浪潮中的个人选择以及沉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师的成长轨迹,对大师的理解会更深入、丰富。” 由于工作关系,赵伟东接触过很多当代画家,感到现在的画家出名太容易,对名利趋之若鹜,在包装、宣传、炒作肯下功夫,而在艺术上缺少用心、专注和真诚。

在拍摄《百年巨匠》之后,他对此更有强烈感受。 现在的画家缺什么?赵伟东归纳了两点:“首先是缺厚重。徐悲鸿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书法功底深厚,对中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张大千博闻强记,临摹、收藏、见识和刻苦更是无人可比。齐白石虽出生乡野,但聪明绝顶,对篆刻、书法、古文、诗歌下过苦功。

黄宾虹本身就是大学问家,浏览丰富、国学根底深厚。其次是缺历练。齐白石五出五归、独闯北京;徐悲鸿走南闯北、游学欧洲;张大千闯出四川,三上黄山,敦煌面壁三年,又半生辗转漂泊海外;黄宾虹早年投身革命后一直在流浪颠簸之中,人生的历练成就了他们的艺术,他们以毕生的力量把生命的感悟全画出来了。现在的画家很多人急功近利,缺少人生的感悟,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缺乏艺术的真诚,往往是做表面文章,外表浮华没有内涵,学一招吃遍天,技法再好也是苍白的。这个片子关注的是大师对我们当下的文化有怎样的意义,希望带给大家一个震动,就是重拾一种文化态度。

我相信,这对国人反思当下急功近利的文化现象和重新认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会有所启迪。” 据杨京岛介绍,《百年巨匠》将从目前的36集、介绍12位巨匠扩展到100集,启功、黄胄等大师将进入《百年巨匠》的拍摄计划。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问世"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