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布面丙烯) 晨 晓 艺术对于很多画者而言可能就是某种技巧和表达,但对晨晓而言则是自我的坚持和信念的实现。出身浙江名门的晨晓,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即便他没有接受国内学院美术教育的经历,但是家庭的影响和前辈的品位仍然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晨晓是杭州少年宫的小画家,青年时代的他则与张培力、吴山专一起,是“85新空间”群体中的一员。晨晓说,“当时的我非常茫然,是莫名其妙卷入其中的。”历史或许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但是偶然最终总是成为人们熟知的必然。 晨晓1988年到新西兰,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新西兰风景优美而文化贫瘠,但身临其境之后的晨晓却感受到了新西兰的独特魅力:它的粗犷、大气,人文环境中的宽容,以及多元化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上,晨晓也开始有目的地加强艺术的适应力,他说,“这是我创作的落地化过程。”这一时期的晨晓加大了对色彩的研究,他的理解也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 色彩,是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根本,但是在20世纪很多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中,色彩总是题材、造型、构图的附庸,从来没有获得其应有的重视。晨晓开始异乎寻常地强调色彩,并且通过色彩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自己的艺术禀赋。这既让晨晓感到了某种释然,也让他能够更多地致力于艺术形式上的探讨。晨晓敏感地认识到西方现代主义在形式语言上的那些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观念上的革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亦步亦趋地追随这些过往的名家大师,而是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深度认识,形成自己的个人面相。这一时期的晨晓曾经花了两年时间游历了欧美各国,在他梦萦已久的纽约、巴黎近距离地观察现当代艺术的各式潮流。再次回到新西兰的晨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拥有了渐趋朴素平实的心态。上世纪90年代的晨晓,专注于创作某种纯美的视觉风格。他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新西兰的标志性场景:历史的建筑、标志性的风景、人文化的情绪以及粗犷的意蕴,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表述别样的目光和阐述。这样的创作既具有了当地人完全可以介入的路径,又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态度,晨晓也因此成为了新西兰家喻户晓的“地标性的艺术家”。 在新西兰的成功并没有让晨晓沉湎其中而洋洋自得。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他越来越感受到文化记忆所带来的沉重张力。早年所受到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浸养,令他越是接近西方越是不能割舍内心的那份思恋,而作为某种具体表达,晨晓不由自主地要去表现“中国意味”。从“中国意味”出发,晨晓也在近期开始了新的艺术蜕变。“我用一种潜意识去画画”,他认为这种所谓的“潜意识”就是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我现在每天都是用一种潜意识在画,感觉有一种气在推动着我创作,这时候我会大笔疾挥地将色彩感性地铺陈到画布上。等这股气过后,我再进入到理性阶段,慢慢地调整画面细部”。 对于晨晓来说,近期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画展也还只是他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汇报。有人说,他人生的纵贯线再次出现了转折,他艺术的纵贯线也出现了新的机遇,而晨晓自己则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妙手丹青绘童趣
马未都来沪直播“云逛展” 上海观复馆藏吉祥寓意器物特展开幕
“范勃:无形的剧场”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汉隶十二品新探”展览举办
高蝉多远韵 茂树有余音
“她水墨”的新生态
“大美术”倡导者朱曜奎艺术展在京开幕
加文·布朗前总监凯拉·麦克米伦任卓纳画廊新总监
疫情之下,美术院系不一样的毕业季
古代刺绣清代保存最完好
“争执”陈萧伊个展
碧玺中的稀世珍品你都了解几个?
康熙瓷片上的孟浩然诗剑赠友
北京纪实影像周线上主题展览彰显家国情怀
“浮生”段建伟个展
阜平·中国风景摄影大展举办
贝尔纳·弗孔 2020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推迟2021年展期
“时间,历史,我们(为何而战?)”蒲英玮个展
鲍贤伦携“大块文章”回家办展
南汐张扬自在·共生双个展在二七科创园开幕
洛杉矶国际网络艺术节暨比佛利艺术在线展览月底揭幕
第七届西岸博览会公布画廊单元名单
卿其一生 点石成金
浅议1999年版50元纸币的收藏价值
中外艺术珍品云集上海 文物艺术品拍卖频刷纪录
深圳北部艺术高地——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李祥携五百余件体育藏品走进服贸会
瓷上蝉鸣夏已深
“疫后·艺启”广州艺博会2020艺术巡回展(广东)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