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布面丙烯) 晨 晓 艺术对于很多画者而言可能就是某种技巧和表达,但对晨晓而言则是自我的坚持和信念的实现。出身浙江名门的晨晓,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即便他没有接受国内学院美术教育的经历,但是家庭的影响和前辈的品位仍然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晨晓是杭州少年宫的小画家,青年时代的他则与张培力、吴山专一起,是“85新空间”群体中的一员。晨晓说,“当时的我非常茫然,是莫名其妙卷入其中的。”历史或许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但是偶然最终总是成为人们熟知的必然。 晨晓1988年到新西兰,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新西兰风景优美而文化贫瘠,但身临其境之后的晨晓却感受到了新西兰的独特魅力:它的粗犷、大气,人文环境中的宽容,以及多元化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上,晨晓也开始有目的地加强艺术的适应力,他说,“这是我创作的落地化过程。”这一时期的晨晓加大了对色彩的研究,他的理解也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 色彩,是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根本,但是在20世纪很多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中,色彩总是题材、造型、构图的附庸,从来没有获得其应有的重视。晨晓开始异乎寻常地强调色彩,并且通过色彩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自己的艺术禀赋。这既让晨晓感到了某种释然,也让他能够更多地致力于艺术形式上的探讨。晨晓敏感地认识到西方现代主义在形式语言上的那些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观念上的革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亦步亦趋地追随这些过往的名家大师,而是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深度认识,形成自己的个人面相。这一时期的晨晓曾经花了两年时间游历了欧美各国,在他梦萦已久的纽约、巴黎近距离地观察现当代艺术的各式潮流。再次回到新西兰的晨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拥有了渐趋朴素平实的心态。上世纪90年代的晨晓,专注于创作某种纯美的视觉风格。他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新西兰的标志性场景:历史的建筑、标志性的风景、人文化的情绪以及粗犷的意蕴,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表述别样的目光和阐述。这样的创作既具有了当地人完全可以介入的路径,又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态度,晨晓也因此成为了新西兰家喻户晓的“地标性的艺术家”。 在新西兰的成功并没有让晨晓沉湎其中而洋洋自得。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他越来越感受到文化记忆所带来的沉重张力。早年所受到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浸养,令他越是接近西方越是不能割舍内心的那份思恋,而作为某种具体表达,晨晓不由自主地要去表现“中国意味”。从“中国意味”出发,晨晓也在近期开始了新的艺术蜕变。“我用一种潜意识去画画”,他认为这种所谓的“潜意识”就是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我现在每天都是用一种潜意识在画,感觉有一种气在推动着我创作,这时候我会大笔疾挥地将色彩感性地铺陈到画布上。等这股气过后,我再进入到理性阶段,慢慢地调整画面细部”。 对于晨晓来说,近期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画展也还只是他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汇报。有人说,他人生的纵贯线再次出现了转折,他艺术的纵贯线也出现了新的机遇,而晨晓自己则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铲地皮,拼的就是眼力见儿
鲁石书画展在京举办
中间美术馆开幕特别新展:舞蹈即存在
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系列活动启幕
腹有书画气自雅
红木之美,无可替代!
红色记忆——木根雕展正在三坊七巷展览
现代民间绘画展在吉林省文化馆开展
第二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开展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举办 首批12种字体展出
“好风相从——程小轩宫扇作品展”在东京鸠山会馆启幕
他是元四家之一,山水画构图繁密、气势磅礴、技法深厚、纵横离奇
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
2019第三届“东方之星·眼中的爱”清华美院艺术展开幕
回顾‖流失的江南——麦浪北京个展(组图)
徐跋骋:孤岛剧场 | 艺术汇 访谈
评展|简明展览与晦涩理论并不矛盾,比如爱因斯坦&达尔文
如何拥抱一个诗意的世界?来趟山东文博会就够了
清末海派六十家,大师吴昌硕,国画作品欣赏
强盗半路出家,竟成了大画家!
现象级艺术展览|“拒绝打卡II·天空艺术展”回顾(组图)
精美绝伦的宋代花鸟画怎么形成的
木根雕艺术的“红色记忆”
他的油画作品柔和细腻,未完成的遗作成为后世人体画的传奇
“指尖上的吴中”亮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神玉艺术馆大唐风韵玉藏品聚磅礴之力震撼敦煌国际文博会
纪念登月五十周年,上海当代艺术馆发起“塔台呼唤”
“对话-边缘”——花桥纪2019年度提名展
2019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举办
“北京当代·艺术展”即将开幕,这一次所有人都能读懂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