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书法界也同样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即越是占据高端位置的书法界人士,就越有机会获得和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越是各种条件缺乏的弱势群体,就越不容易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在用人机制如此僵化呆板的社会现状之下,一个毫无社会基础的处于弱势位置的书法人,即便在书法方面再怎么富有才华,也几乎很难和一个末流大学的所谓书法老师所能拥有的社会条件相提并论。不像过去,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哪怕是平民布衣身份,也完全有可能在他人的举荐下直接担任像高校的教授,而完全不必囿于学历、职称等等的限制。
而当下很多大学的教授,头衔荣誉一大堆,拥有最好的工作生活和研究条件,却难得有几个能够写出几本真正值得一读的好书,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而未能对社会作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更多的只是为了拥有更多更高的学历、职称和头衔荣誉,寻章摘句,七拼八凑,搞出很多所谓的“高文大作”,聊以应付评定考核,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些“著作”无疑都是些不折不扣的文化垃圾。
书法界目前似乎已经积重难返,只要位高权重,就可以出任书法机构的主席、院长之类,哪怕是只有初级书画爱好者的水平也可以一路绿灯。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占据专业团体的高端发号施令,对比自己水平不知高出多少倍的书法家们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而创作水平高的处于弱势的作者,即便是当一个普通的书协会员也谈何容易!至于什么理事、副主席、主席之类,就想也不要想了,连做梦都不可能!有的大学里边的书法教授,水平尽管差强人意,但由于身份地位特殊,其上镜率和知名度之高,是其他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由于人家身在体制之内,代表着官方和主流,你要想得到体制的认可,你即便水平再高,你也必须先过他们这一关,甚至要甘拜人家为师,做人家的研究生、博士和访问学者之类,才能达到个人身份的转换。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而言,越是有发展潜质和综合能力的书法人,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推举。越是在全国性展览上摘金夺银的作者,就越有可能反复入展获奖,成为“获奖专业户”,甚至最终成为新的评委;而越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作者就越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此加以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现实生活当中,锦上添花的事情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雪中送炭的事情往往是少之又少,十分难得。比如一个身份特殊、身居要位的人,即使书法水平平庸无奇,但他要举办一次个人展览,那可就是呼风唤雨,左右逢源。最好的场地、最隆重的开幕式、最齐整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剪裁阵容、最热闹的围观场面和出席人员规格最高的书法研讨会以及最强大的媒体宣传和最高档的作品集出版……这一系列的“最”,无疑都是冲着“权势”和利益而去的,与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而一个弱势书法家要举办一次个人展览,那就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了!租场地难、请领导难、出书难、上报难、招待难,总之是难上加难,无处不难。
尽管艺术真谛不会以人的身份高低贵贱看人下菜碟,穷困潦倒者一样可以勇攀艺术高峰,而条件优越者反而可能一生难以真正在艺术上登堂入室。但现实社会却异常残酷,他会让穷困者受尽磨难,让条件本来就优越者享受更多的优厚待遇。我敢断言,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天才的艺术家恰恰就是因为各种社会条件的欠缺而被无情地埋没了,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一起被淹没于历史的烟尘,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记……
而只有一少部分幸运者,在若干年之后,意外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说,从事艺术,关注本体固然十分重要,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实在是不容忽视。只有两者并重,才更有可能使你和你的艺术见之于当下,流传于后世。
张岚军:跨界是拒绝自我复制
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小定位和大视野
非遗需避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
泼墨代线条 误导人物画(组图)
中国画创新必须固本博取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公共雕塑应对接大众审美
书法家朱非先生的其人其艺(组图)
台北故宫的恶搞产品:恶搞有度
街头涂鸦行为控制:关键是拿捏
王晓珞的水墨世界
何家英:聂危谷的都市彩墨画展观感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组图)
朱尚熹:城市雕塑也应优胜劣汰
如果书画不是名利场
中国艺术家为何缺失艺术主体性思考
张羽:毛笔皴擦掉了当代水墨精神
从“滇风”走向“巅峰”的画家——吉瑞森(组图)
展览可以成为艺术生活体验
澎湖文石收藏家吕孟鸿:和石头聊天给它们生命
水墨韵味与西画的完美融合
当代美术融合拓展之路
吴同利:古风新意志于道 绿水青山游于艺
伏虎杨轸开创穆家川时代(图)
中国画就是拟人画
选秀先锋及其他: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锐
陈少峰:当下中国画廊缺少动力和实力
关良:稚拙天真弥入味 简笔新韵皆妙趣
蒋喜:从传统玉文化中汲取玉雕创意(组图)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