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代书画作品特别是年代较远的书画作品,当代鉴定家的意见已不能左右它真伪的辨识,它需要的是流传有序,需要“帮手”(指题跋、作诗塘或鉴藏印)代代来认证,指证这是真品。宮藏画尽管也有赝品混杂其中,但毕竟是经过了比较严格的筛选和鉴识,而民间的藏品就需要有序的传承。
譬如一幅五代、北宋或更早的作品,在元代或最迟在明代就不断得到名家的收藏和肯定,而清代的意见就只能参考了,民国的认证意义不大。特别是古代传世作品甚少的名家就更需要这种层层的认证,因为仅仅靠名家传世的二三幅作品真迹做范本来指导辨识同一名家新面世的其它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年代较远的名家孤本作品,完全要靠“帮手”的认证,而第一“帮手”距作品的创作年代不能相隔太远。
我的这种一贯的观点,使我对苏轼的《功甫帖》持怀疑的态度。
真正的另类议论是:我认为它不应该称之为“帖”。西晋陆机有《平复帖》,索靖有《月仪帖》,东晋王羲之有《快雪时晴帖》,王献之有《中秋帖》,王珣有《伯远帖》,唐代怀素有《自叙帖》、《苦笋贴》、《食鱼帖》等墨迹传世。其实这些所谓的“帖”都是作者当年或致亲友信札的残部,或失缺的文章片段,或抄录的只言片语,甚或手书的食谱等等,不一而足,但它们历经1000多年而流传下来就是奇迹。被称为“帖”的这些作者都没有正式的书法作品传世,只能凭这些“帖”来评估作者的书法艺术成就。
而五代和两宋就不同了,有相对于两晋、南北朝、隋、唐来说大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传世。以苏轼来说在绘画上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传世,在书法上有《黄州寒食诗》、《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等传世,这都是很正式的作品。既然有正式作品传世,那么《功甫帖》无论真伪,还是称“手札”为好。严格讲,非年代久远稀缺作品一般是不能称之为“帖”的,宋及宋以后的作品一般不能以“帖”相称,因为“帖”不仅是个学术概念,还是文物的定位概念。
五年级下册《能干的帮手》学案湘教版
“奇异景观”秦凤玲个展
“大嗨·大戏——刘大嗨个展”于太和艺术空间开幕
红酒收藏之拉图堡介绍
那维东作品亮相北京保利第37期精品拍卖会
山西寺观壁画资料展呈现文化遗存
“事情是这样的”群展
“质朴与温度”林毓豪回顾展近日在海南开幕
五年级下册《同一幅画》学案湘教版
以心为本 万象尽绮:陈孟昕工笔画精品展将开展
“学院新方阵十年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五年级下册《巨匠童心》第一课时学案湘教版
国际水彩大咖-初剑&赫尔曼•佩克尔对话澳门
赵望云作品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佛山传统工艺振兴论坛将于5月2日举行
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 70多件文创钧瓷惊艳许昌
金银币收藏:“老精稀”无疑是最佳选择
珍贵航天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李一先生孟子名言暨历代尊孟诗文书法展开幕
浙江草根收藏家:集千余份婚书记录时代变迁
库篮镇 COOLAND
艺与用:当代青年漆艺家邀请展暨“大吕计划”将开展
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20周年名家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水石类盆景制作-太湖石
2017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合格名单
歩虚词—许莹绢本水墨作品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向传统致敬-胡勃临摹作品展
朱德庸:把幽默创造力放进城市每一个角落
黄永玉168幅生肖画集体亮相黄氏幽默再现长沙
南风北韵——郭志光艺术作品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