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美术馆馆长应把好展览学术关

美术馆馆长应把好展览学术关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当下的许多美术馆为了解决经济问题,都会收取一些场地费。艺术家只要交点钱,作品再差也可以在专业美术馆做展览,这种做法是非常没有水准的,拿到国际上会难为情。 我们很多美术馆过去几乎没有收藏,而一旦开始收藏就是乱收。到底如何收藏、收藏什么是非常学术的问题,这需要美术馆进行专项学术研究。 目前国内的策展人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年轻策展人读过一些书,就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写一篇谁都看不懂的文章。 美术馆馆长是一个高度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岗位,而不是一个官职,衡量美术馆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馆长的眼光和鉴别力。随着各地的美术馆数量的与日俱增,现今的各种展览活动也层出不穷,但我国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学术水平仍然要求较低、门槛较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现在无法要求所有美术馆馆长必须是美术史学、美术理论学的博士,但是馆长们应该自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美术修养和美术鉴别能力,要训练自己的眼光,因为只有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把好各种“关卡”,美术馆的展览才能好看、有水准。 美术馆是掌控艺术标准机构 当下的许多美术馆为了解决经济问题,都会收取一些场地费。艺术家只要交点钱,作品再差也可以在专业美术馆做展览,这种做法是非常没有水准的,拿到国际上会难为情,因为美术馆没有把好学术水平关。 美术馆的门槛应该是很高的,它在艺术领域是制定和体现学术标准一种最重要的机制。在美国和欧洲,一个艺术家要想进入美术馆举办展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意味着这个艺术家已经获得了最高专业圈子的认可。西方艺术家的发展脉络是,艺术家首先要创作一大批画,然后拿着作品找画廊,看看有没有画廊愿意接纳他的作品。年轻艺术家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被画廊尤其是好画廊接纳。艺术家成为画廊的专营画家后,会与画廊签订3至5年的合同,画廊负责推广和销售艺术家作品。之后几年,画廊如果认为艺术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就会拿着他们的作品去联络各个美术馆,以寻求在美术馆中举办展览。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联络几年也无法进去。如果有一个比较大型的美术馆看中了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并把他的展览排到美术馆的计划当中,这个画家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这意味着他几乎就能够进入美术史了。西方的美术馆是掌控标准的机构。如果不掌控这个标准,那么美术馆就会被降为画廊,甚至比画廊还要差。如果某个美术馆被认为没有眼光,这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美术馆来说,除了掌控标准,其宏观功能还有保存民族视觉记忆,承担审美普及、审美鉴赏方面的引领作用。中国现在的美育问题非常严重,专业性和标准性滞后。现在市场里一些情况很可笑,有各种各样的玉雕大师、紫砂壶大师、工艺美术大师,各种“大师”把美育问题全搅乱了。还有人把陕西的剪纸老太太说成是剪纸大师,这个算是胡闹了。我们的美术馆要在这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要让官员和老百姓能区分什么叫艺术、什么叫工艺美术、什么叫民间艺术。这些层次分得很清楚,是不能混乱的,一旦混乱美育就走偏了。因此,美术馆自己首先要把标准弄明白,美术馆的馆长和中层管理人员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否则美术馆就无法办好。 除此之外,美术馆的收藏也同样欠缺。我们很多美术馆过去几乎没有收藏,而一旦开始收藏就是乱收。到底如何收藏、收藏什么是非常学术的问题,这需要美术馆进行专项学术研究。近、现代美术作品是需要分工的,美术馆要研究收藏范围,哪些作品质量好值得收,哪些作品质量差不能收,等等,都要有自己的标准。总之,美术馆的“年度展览计划”和“年度收藏计划”都是体现学术水准的重要方面,不能让美术馆变成关系户,谁跟我关系好了或哪个领导写了条子就给谁办展,这不应该是对美术事业的态度。 挑选策展人要有学术眼光 美术馆对于展览内容、水平的把握,跟现代展览机制有一定的关系。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美术馆的展览基本上就是把画一张张挂在墙上,请人写一个序言,这个展览就算是展出了,完全谈不上策展人理念。现在的展览则基本上都需要有策展人,除非是常设性的展览。策展人体制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之前中国几乎没有策展人。我记得在2003年或2004年,文化部下属的展览公司跟德国一起筹办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当时德国方面派出两位艺术学教授操作,而我们派出去的是展览公司的处长,这就无法形成有效对话。当文化部的领导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时,我推荐中央美院的范迪安,他当时是负责教学的副院长;还有中国美院的许江。他们两个都是专家,有展览策划方面的经验。严格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才第一次有了官方策展人。 现在中国策展人的数量越来越大了,在短短时间里,策展人迅速在各类展览的筹备和展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独立策展人在欧美是相当少的,大部分展览都是美术馆内部专业人员完成,他们基本上都是学术部或者是策展部的,有一些是馆长自己策划。而中国因为有了一大批独立策展人,艺术展览活动相当活跃。 但是,对于国内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到底好不好、其理念是否到位等问题,应该是由美术馆自己把握,主管业务的副馆长要担负起重要的鉴别作用。中国现在的策展人都很年轻,他们中很多人是从台湾或者欧美留学回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对策展人理念的把握和阐述是否到位,目前还存在疑问。由于现在还没有策展人准入制度,所以美术馆在挑选策展人时必须要有学术眼光,要看这个策展人以前发表过什么文章,写过什么书,他的这些文章和书质量高不高,然后要看他以前做过什么展览,策展的理念对不对,选择的画家是否对等,这都需要以专业水准来考量。因此,对策展人、对展览内容水平的把握应该成为美术馆馆长一项核心的专业工作。 目前国内的策展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人看不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于是就弄一套比较玄乎的理论或概念。例如做环保主题展览,有的策展人把这个概念下最差的作品和最好的作品放在一起,把油画、版画、装置放在一起,用这种办法逃避自己对于美术鉴别力差的弱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模式:策展人找一个选题或一个概念,然后拉赞助,再请两个展陈设计的人,整个展览就办起来了。这种策展人也太容易当了。一些年轻策展人读过一些书,就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写一篇谁都看不懂的文章。西方主流认为,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全面走向结构碎片化、匀质化,进而直接导致整个知识体系的解构和碎片化,这也给一些策展人的理论阐述提供了一个省力的、可掩盖自己知识欠缺的理论支撑。 虽然美术馆建设并不需要直接去进行理论探索,但美术馆的工作跟理论建构是有关系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对展览阐述水平的把握。比如我们的展览前言或展览说明,无论大馆还是小馆,常常是经不起推敲的,当中引用的外国学者的理论词汇似是而非。在展览当中,每个学术细节都要把握,错别字少一点,句子通一些,从从技术层面到文字内容、理论阐释层面都要有所鉴别,把展览办得力求更有学术含量。 我国的美术馆事业刚刚起步,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各个馆之间差距还是很大。国外美术馆一年有能力举办200个展览,但为什么只办10个展览?因为他们每个展览都做得非常认真,都非常重视细节,往往是再三论证策展思路对不对,能不能抓住本质性问题等。以这样的方式做展览是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来做的,藉由这种方式,我们美术馆专业化的建设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本文为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全国美术馆馆长培训班”上的讲座,有删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美术馆馆长应把好展览学术关"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