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马云3600万油画版《桃花源》、刘益谦2.7亿拍得张大千《桃源图》之后,又一件“桃花源”主题国宝级艺术作品问世,震动国内文化界与收藏界。2017年2月,一场“桃花源”专题艺术作品发布会于苏州举行,数十位文化收藏专家学者、著名收藏家及私人博物馆馆长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两位创作者:故宫博物院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邀鉴宝专家蔡国声,与顾家紫砂当代传承大师顾学中携手揭开作品神秘面纱。
据悉,这件名为“桃花源”的紫砂壶作品,由故宫博物院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邀鉴宝专家蔡国声先生,与顾家紫砂当代传承大师顾学中先生联袂,研磨半年而成,其型古朴厚重、寓意深远,被到场学者专家誉为“国宝之作”。
多位收藏界学者认为,此件作品以全球孤品“桃花源”园林为创构范本,圆融时光沉淀的艺术神髓,集萃珍赏雅趣与紫砂天工美学思想,巧妙诠释了历代文化大家上下求索的桃花源人文情怀,在艺术造诣上超越了近年来热门的其他“桃花源”主题作品,其问世堪称为中国文化回归的大事件。
发布仪式于苏州桃花源会馆内举行
双擘合璧,大师天工研磨
此次发布会,选址于闻名中外的苏州桃花源内,“桃花源”紫砂壶作品,原以一方朱红织锦遮盖,随后由蔡国声与顾学中两位创作者,携手揭开其神秘面纱,令在座专家学者一睹真容:该作品是典型的文人壶造型,采用纯手工传统手捏法,结合绘画布局章法,以宜兴紫砂中最名贵的龙血砂泥制成,表面滋润细腻,型质拙朴而生动,提梁方中有圆如千年桃树虬枝屈曲。紫砂壶器型之优美,令到场品鉴的文化收藏界人士耳目一新。
蔡国声与顾学中作品——紫砂壶 “桃花源”
同时,两位大师在发布会上深情分享了忘年之交的合著因缘。首先是顾学中先生谈道:“我的好友跟我讲起,苏州有个美丽的园林叫做桃花源,他曾给我描述了很多桃花源的美景,让我是很向往。其实从那时候就开始着手创作这把壶了。这有些像当年范仲淹见到《洞庭晚秋图》之后兴奋地写下《岳阳楼记》一样,只不过范仲淹是览图作文,我则是以景造壶。”
顾学中紫砂作品展示
蔡国声先生亦表示:“去年我来到苏州桃花源,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园林中那块堪比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的太湖石。依着多年古物鉴赏的职业敏感性,我当时想,要是能将这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该是很有意趣的雅事。这个想法我和学中交流后,没想到两人想一块去了,于是一拍即合,最终有了今天这件作品的诞生”。
两位大师与好友交流创作心得
一柄紫砂,壶上的苏州园林
一位紫砂研究专家品评道:“这是很精妙的一件作品,最妙的是壶钮,把我们苏州留园、拙政园里的太湖石,化用到壶上,瘦漏皱透的美淋漓尽致展现出来,那种雅韵,让人回味无穷。”
紫砂壶“桃花源”意象起源:融创·苏州桃花源内“太湖石”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人文景观,并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而紫砂壶历史渊源流长,历来都是收藏界的“宠儿”,亦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苏州园林的意象和造园手法与手作紫砂勾连,将苏州园林文化精神与紫砂壶相融合,可谓“双遗”合璧,这是艺术精神的殊途同归。如斯大作可谓开启了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先河,亦具有超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艺术品市场乱象催生冷思考
中国画空白的审美价值
关于后博物馆的思考
笔迹分析可以成为有效的书画鉴定方式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组图)
丰子恺漫画创作启示:要贴近民众不可故弄玄虚(图)
解读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著名画家凡石访谈录(组图)
张劲松作品赏析——植根于传统 广采博学(组图)
艺术的档次与腔调
玉雕界英雄非要问个出处吗
傅抱石曾否认中国画需改良:用不着加其他调剂
贪官墨宝是一面照妖镜
皮力:关于目前绘画批评现状的一点想法
黄专:面对当代艺术 最重要是观看的自由
马赛克君:你为何蹦出来掩盖艺术本体(图)
范式转型与文化战略视野下水墨的可能性
郑闻: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观念转型
水墨淡淡 诗意浓浓——甲竹桃水墨作品解读(组图)
白谦慎:写字是晚清官员的政治活动
王嘉:书画里面有乾坤
用艺术制造影响力 有必要
蔡国强为什么有污染环境的特权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
画家王旦坤——用抽象诠释中国画的新生命力
对话珂勒惠支作品展主办方
中国抽象艺术的未来
自主的朝圣:青年摄影家精神之旅
虚弱的吐槽:全国美展湖北区事件透视
徐子林:版画还有未来吗
央美典藏展:西画东渐的百年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