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向神秘“保守”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一反常态地主动邀约百名中外摄影师进窟创作。对比它对游客开放30余年来在保护方面不遗余力的“小心翼翼”,这一“大胆”举动无疑与一直不允许在洞窟内拍照的参观规定相“冲突”,亦让有幸在“宽松环境”下自由发挥的摄影师们受宠若惊。
然而,这种“反常”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要通过类似途径的探索,让这处古老的人类遗产回归到当年营造时的“开放姿态”,让更多的人来“守望敦煌”,从而得到更多的力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莫高窟保护与弘扬事业中来。
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莫高窟要“开放保护”的王旭东,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立场”。他说,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条件来给摄影师提供走进洞窟的机会,但现在包括安全、管理等措施日趋完善,希望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与古人对话”,与更多人分享各自的“敦煌故事”。
王旭东解释说,长期以来不允许游客进窟拍照,是因为之前认识水平有限,认为闪光灯会对壁画颜料等产生伤害,但经多年监测研究发现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现在仍要坚持这一规定,是因为莫高窟洞窟非常狭小,如果每人都去拍照,忽略了讲解环节便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公元366年,莫高窟出现第一个石窟,自此山麓断崖上凿壁开窟的声音历经10余朝、1000年延绵不绝。但以民间营造为主体的千年历程伴随着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直至官方实施管理的近70余年来,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的抢救性保护,今年迎来1650岁“生日”的莫高窟终于“转危为安”。
之所以今天的莫高窟交汇融合了世界四大文明的印记,是因为它不同于皇家石窟寺,而是由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的一个过程,从营造之初便是开放包容的。王旭东表示,不同民族在这里相互共存,并持续创作千年的石窟在全世界来说都属罕见,至少在他的知识范围内尚无第二处。
事实上,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也贯穿于莫高窟抢救性保护的数十年间,尤其是数不胜数的国际合作项目为莫高窟在文物保护和人才的培养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从古代借鉴一些经验,为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做出贡献”则是敦煌研究院希望努力实现的“开放保护”。
王旭东透露,敦煌研究院目前已与很多海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近期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不仅要让敦煌文化走进各国的校园和社区,同时也邀请其他国家的学者来参与莫高窟共同的保护、研究与传承,用他们的文化背景来看敦煌,用他们的语言和视角来讲“敦煌故事”。
林天苗首次回顾展现身纽约
全球华人名家绘画作品展
中国艺术品亮相巴黎古董双年展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中国行
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展出“春华秋实”
奥玛尔作品亮相中央美院
纪念辛亥百年两岸四地书画展昨揭幕
中西之美——观刘大为、林德绘画作品联展
在央美聆听意大利艺术家与古典的对话
当代中国画名家十人精品展杭州开幕
和向东油画展呈现“东巴印象”
周国桢陶艺展回顾展
赵准旺迎春画展描绘北京美
马琳油画展举办
意艺术家展“诗语”
黄君璧书画回广州“省亲”
西安举办徐悲鸿精品展 5件一级文物成"亮点"
苏涛董浩“书真情绘心声”
春天雅集第一回
“阚萱:大谷子堆”展思考中国过去
国画中的美丽山东亮相北京
庆庆艺术回顾展开幕
广东省第六届中国画展东莞开幕
王憨山艺术展展示乡野情怀
白塔寺展览唐卡文化
百年雄才 承古启新 ——黎雄才艺术回顾展举办
大匠之门四条屏书画展开幕
“艺术北京2012”四月华丽蜕变
“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开展
四画家联展“绘事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