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至于鲍勃·迪伦获奖的原因,莎拉·丹纽尔给出了解释,她认为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大雨将至》手稿原版曾上苏富比拍卖
据资料显示,在2015年的苏富比伦敦拍卖中,其创作手稿曾被拍卖。
《大雨将至》手稿原版
苏富比拍卖行于2015年8月25日宣布将拍卖被誉为“民谣之王”的鲍勃·迪伦(Bob Dylan)《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的原版手稿。这份手稿的歌词原由打字机打印,加上了手写的标注,预计售价约为23.6万到31.5万美元。
这份手稿诞生于1962年,也是在同年,鲍勃·迪伦首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唱了这首歌。这首歌原本长10分钟,在收录到1963年《The Freewhelin’ Bob Dylan》这张专辑时剪切到7分钟。相较于传统的民谣,这首歌更像是一首诗,它也是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最伟大的歌曲之一。
在绘画中继续巡演的鲍勃·迪伦
除了是一个音乐天才,他本人也很早就涉足绘画艺术,以下是2015年的相关新闻报道。
摇滚传奇鲍勃·迪伦不会停止表达,无论是在歌中,还是在画中。参观者来到德国小城开姆尼茨的美术馆,仔细端详三个版本的《角落》 (Corner Flat),那三个同一场合下不同年龄段的男人看上去感伤而自闭,是否会让人联想到专辑《约翰·韦斯利·哈丁》 (John Wesley Harding)中的那一曲《孤独流浪者》(lonesome hobo)?
再看看那幅肉感女人摆动双臀的《红狮酒吧里的女人》,脑海中是否会飘过1966年专辑《无数金发美女》(Blonde on Blonde)中的《就像一个女人》 (Just Like a Woman)?或者可能,迪伦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正想着1976年的歌曲《撒拉》(Sara)?
但是,德国评论家反对以音乐类比迪伦的绘画作品。“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伯克哈特·缪勒在发行量颇大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上宣称。因为迪伦模糊的线条和大胆的用色,一些评论家甚至将他与爱德华·蒙克、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画中,迪伦更喜欢描绘船只、自行车、火车等,即使描绘人物,他们也多半是沉默的、无名的,如同流浪的吉他歌手,评论家们立即抓住这一特征,抬出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与之作比较。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 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 “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事实上,在很多年前,迪伦就已开始画画。上世纪60年代,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与绘画结识。“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这些作品构成了图书《苍白》的主体,也是展览的底本。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此后8个月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最后展出的140幅作品,许多题材都来自于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旅馆房间和路上匆匆一瞥看到的景色。
他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但是,德国评论家反对以音乐类比迪伦的绘画作品。“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伯克哈特·缪勒在发行量颇大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上宣称。因为迪伦模糊的线条和大胆的用色,一些评论家甚至将他与爱德华·蒙克、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画中,迪伦更喜欢描绘船只、自行车、火车等,即使描绘人物,他们也多半是沉默的、无名的,如同流浪的吉他歌手,评论家们立即抓住这一特征,抬出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与之作比较。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 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 “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事实上,在很多年前,迪伦就已开始画画。上世纪60年代,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与绘画结识。“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这些作品构成了图书《苍白》的主体,也是展览的底本。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此后8个月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最后展出的140幅作品,许多题材都来自于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旅馆房间和路上匆匆一瞥看到的景色。
他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第1课时教案
香港举办萧勤大型作品展售会(组图)
逛海峡两岸博览会发现台湾陶艺之美
大同历代墓葬壁画:北魏庖厨宴乐与元代山水人物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千姿百态的水》第1课时教案
140件工艺美术作品亮相国家博物馆 台湾陶艺师参展
“逸·界——江南风雅生活美学展”在南京开幕
娄师白,能乱真而不作伪,方为真君子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第1课时教案
2020年河北舞蹈类专业统考大纲和说明
一年级美术下册《介绍我喜欢的玩具》教案
看不懂抽象艺术?这里有一篇初级鉴赏法则
“陈军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原创 神秘传世古画,不知道其背后作者是谁,一道阳光揭开了身世之谜
一年级美术下册《狮子大王》教案
一年级美术下册《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教案
一年级美术下册《画自己》教案
倍速升值的红宝石
卢浮宫《蒙娜丽莎》搬家 排队一两小时看30秒(组图)
百种珍稀古籍残片亮相《李阳泉藏古籍残叶暨题跋展》
13位中外艺术家反思“机器人间”
一年级美术下册《童话城堡》教案
踏雪寻梅笔筒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黑白世界》第2课时教案
一年级美术下册《春天的色彩》教案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第2课时教案
太原发现唐代墓葬 壁画显示墓主身份不寻常(组图)
新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第2课时教案
一年级美术下册《纸风铃》教案
《小鸟的家》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