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

查字典美术网 2017-03-27

1959年,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宣 称:“绘画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生活。二者缺一不可。“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在艺术与生活的抽象距离间究竟需要跋涉多远?或许劳森伯格在开始企图创作世界上最 长的画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时便已经有了答案。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将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于6月12日开幕的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上展出。这 件巨作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因为其体量庞大,几乎涵盖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的全部重要主题,这件作品可被视为一件独立的回顾性作品。作品标 题中的“弗隆”(furlong)是赛马的里程单位,而“2弗隆“则代表劳森伯格于弗罗里达俘虏岛(Captiva Island)的住所与工作室之间的距离。“住所”与“工作室“连接起生活与艺术的两端,在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17年里,劳森伯格往返其中,在两 者的间隙中游移和行动。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1

罗伯特·劳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1981—199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囊括了丰富的日常事物。大众媒体图像和捡拾物、布料拼贴以及电子元素形成了丰 富的构成单元,它们在劳森伯格的排列中彼此呼应出缤纷的记忆:运动员、政客、动物、雨伞、行星、交通工具、艺术复制品、路牌……刻字与几何图案的混搭和并 置隐去了时代的边界,而金属的运用则为作品提供了来自记忆之外的现实反射——观众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其中,成为这个庞大载体的一部分。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2

罗伯特·劳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1981—1998。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3

罗伯特·劳森伯格,《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1981—1998。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在《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中并没有缺席,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特征如浪潮般淹过后,安 静而抽象的大片单纯色块近乎于某种喘息;而作品的装置部分则为观众带来了浸入式的体验——无修饰的硬纸板箱在墙上形成浮雕,展厅的角落里放置着三盏交通讯 号灯,一张由油桶、独轮车和氖管拼装而成的长凳则邀请观赏者试坐。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4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现场。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5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现场。

但正如评论家鲁明军所指:“对于劳森伯格而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地体现在挪用现成物、 取材现实生活经验这样一个层面上,它所针对的是一种高度技术化的文化方式及其生产系统。“《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甚至抛弃了框架、形式以及艺术系统的固有要 求,通过现成物、印刷、拼贴或绘画—雕塑并置的表达方式,劳森伯格重现了生活的复杂性;而时间,则作为非物质性媒介在画面中流动,当我们置身于UCCA的 展厅,会发现时间将生活的复杂性以广袤交错的面貌传递在外,与此同时,它一遍又一遍地清洗了画面,使得真正的“生活”来到了眼前。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6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现场。

展览除去以《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对劳森伯格的创作生涯进行总结,亦将劳森伯格与中国的紧密联系纳入 了考量。1982年夏天,劳森伯格带领着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和30箱创作材料来到了中国泾县。中国的造纸术吸引着劳森伯格,但他在泾县却并未拿到进入宣纸 作坊的许可——八十年代的中国南方虽然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慌忙中拾取了有限的接待外宾的经验,但泾县的村民们仍对“外来者“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此番拒绝使 宣纸对于劳森伯格来说更加神秘,他立刻向作坊下了订单,随后决定在附近的一个仓库中展开自己的创作。

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7

劳申伯格于1982年的中国之旅途中寄给朋友的明信片。图片:致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的造纸工匠们给劳森伯格带来了不少惊喜,他们研制出两种纸:一种坚硬到可以直立,而另一种则轻薄到近乎透明。劳森伯格利用这两种此前尚未使用过的材质,以及选购自上海海报商店的中式贴纸和图片创作完成了“七个字“(Seven Characters)系列。在其中一幅作品中,纸浆合成了汉字“丹心“,画面辅以抒情而质朴的中国拼贴:一些红色的花朵,一条男童的胳膊抱住一颗丰收的玉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劳森伯格在尤伦斯:重启30年后的中国之旅(组图)"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