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重庆巡展

“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重庆巡展

查字典美术网 2017-04-13

“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重庆巡展1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7-03-10 - 2017-04-23

展览城市:重庆 - 重庆

展览地点:王琦美术博物馆

学术主持:鲁虹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 重庆市渝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合美术馆

承办单位:王琦美术博物馆

参展人员:庞茂琨

展览备注:策划:殷双喜

展览介绍

心手相应——关于庞茂琨的手稿研究展

巴山夜雨,黄鹤白云,千里江山,一脉相连。庞茂琨艺术手稿研究展在武汉合美术馆的展出,是重庆和武汉这两个长江上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之间的重要文化事件。有关本次展览的主题,定名为“手绘之谜”,突出了手稿的“手绘”特征,也指出了手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常是不易接触到的艺术图像。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具有多种读解方式的,对于观众来说,通过观看著名艺术家的手稿展,也许可以找到一条通向艺术家内心界的通道,帮助我们解开许多创作之谜和人生之谜。

有关“手稿”(Autograph)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当一幅绘画或其他艺术作品可以完全被肯定是出自原作者之手时,便称为手稿。”这是一个“广义的手稿”概念,即只要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的画作,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媒介、何种技术,均可称为“手稿”。本次展览的展出作品,建立于这一“广义的手稿”概念之上的,意在展示庞茂琨艺术创作历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包括艺术家早年求学时期的绘画训练,也包括艺术家近期专门为展览创作的若干创作性素描系列,但基本的展览主体,仍然是艺术家多年来与创作主题相伴的绘画性思考和想象性构图,以及为这些创作所进行的资料收集与形象探索。

庞茂琨是当代中国一位学养深厚、风格独具、成就卓著的艺术家,是当代中国油画新写实主义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有广泛影响的美术教育家。他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和高贵品质用来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逐步形成了高贵、清澈、纯净、精致的艺术风格。

庞茂琨先生长期致力于油画探索,深入思考中国油画在吸收西方经验基础上的拓展。他深入研究欧洲古典油画的造型体系和表现手法,通过大量素描和油画人物作品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变化。他积极探索当代艺术发展态势下的油画发展之路,在重庆、上海、北京等地举办了多次重要的个展,如“迷恋•古典”(2009,北京)、“今日之神话”(2010,上海)、“不动声色的凝视”(2011,广东)、“浮世•游观”(2013,北京)、“迷宫:庞茂琨艺术中的视觉秩序与图像生产”(2015,北京)等,被公认为中国油画界最具有创新意识和绘画品质的优秀画家。

庞茂琨先生从艺近40年的生涯,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艺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他在油画领域的深入探索和不懈的创造,代表性地体现了一代中国艺术家认识和理解西方艺术、努力建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油画艺术风貌的文化理想。近年来,庞茂琨在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重要展览已经表明,他不仅将写实油画带入到超现实主义的幻境,也通过油画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将写实油画置于一个从镜像到心象的哲学性反思过程。

庞茂琨艺术中所具有对自然和万物的酷爱,对生活和生命的透彻理解,正是其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而庞茂琨作品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在其数量巨大的手稿中,有着充分而细腻的表现,从而使得我们对于庞茂琨艺术的欣赏之旅,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沉思和意外发现的惊喜。

合美术馆是近年来崛起于武汉的优秀民营美术馆,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那些代表性的杰出艺术家。本次集中了庞茂琨各个时期代表性的艺术手稿,充分展示了庞茂琨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位现当代中国美术史家,我能够得到著名油画家庞茂琨先生的信任,为他的第一次大型手稿展担任策划工作,十分荣幸,再一次真诚地感谢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先生和执行馆长鲁虹先生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

2016年6月10日北京(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

本展是合美术馆开馆以来所做的第三个手稿研究展,而我们之所以聘请艺术家庞茂琨携作品参展,一方面因为他是十分优秀中国当代艺术家,多年来以其丰富的创作为我们呈现了“有异于现实的别样化景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着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相关手稿。

需要说明的是,“有异于现实的别样化景观”是从艺术家庞茂琨的自述中借用而来的,[1]因为我感到,这句话恰好表明了庞茂琨艺术创作的特质,即:虽然他的作品大多以极为写实的面貌出现,但他从来都没有用画笔简单照抄他眼睛所看到的现实。恰恰相反,他总是想办法借具有写实特点的图像来呈现自己的主观意识,以表达超越画面图像的思想内涵。在本质上,他的做法与优秀的西方古典艺术大师常常会借貌似真实的描绘来表达隐藏在背后的主观精神与宗教内涵一样。这意味着,对庞茂琨来说,画中的图像与现实的关系远不是像与不像的问题,而是如何以具有形而下特点的图像揭示包含在生活中之形而上内容的问题。站在哲学的角度,这是一个从经验到超验的智慧性转换。

庞茂琨是四川美术学院1981级油画专业的学生,他入学期间,社会上十分流行“反传统”的口号。大家知道,这在当时的背景下,主要是指反对写实的绘画传统,既包括西欧、俄罗斯的学院派,也包括流行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式。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出于一些青年艺术家希望追求艺术现代化与超越“文革”创作模式的目标,由此也导致他们纷纷把借鉴目光投向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诸流派。可与他们大为不同的是,庞茂琨从个人的认识与理解出发,不仅把借鉴的目光投向了以欧洲传统为主的古典绘画,还一直在此基础上做着使其向当代转化的努力。结果,他也从西方古典绘画中找到一种非常适于他的个人化表达。事实足以表明,这比1987年“中国油画展”举办以后才兴起的所谓“绘画古典风”要整整早了好几年。

我很同意艺术家张小涛的观点,即庞茂琨的绘画创作大多贯穿着“剧场”的概念,正是借助于这一重要概念,庞茂琨才能够像出色的“导演”一样,以特定的艺术观念去甄别和重组他所见到的现实,然后再结合新的视觉经验一步步偏离西方古典油画的表现特点,进而形成了他那独特的艺术面貌。当然,在他那里,所谓“剧场”其实是一个个“虚拟化”了的平面空间,而且其中的所有元素,如人物造型、光线安排和空间处理等等都符合“陌生化”原则,这很有点像好多年前的老照相馆将人物放于布景前摆拍的感觉。

不过,从一系列作品来看,由于庞茂琨在不同时期对艺术创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对现实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故他对“剧场”的处理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相信观众们观看本展一定有更多体会。

是为跋。

2016年6月12日于武汉鲩子湖(作者为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手稿的创作理路与视觉机制

如果不是7月份要在武汉合美术馆举办手稿展,也许我很难有时间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清理关于“手绘”、“手稿”、“素描”、“线条”、“涂绘”等等这些被自己忽视,但却早已成为我日常创作基本方法与观念述说的一部分内容。此刻端坐下来,同样手持纸与笔,不免思绪万千而难以像平常画画时那样信手拈来。对于“手绘”系列概念的理解,美术史家常会把它作为研究艺术案例的重要斧正材料,批评家们则将其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进行理论性的归纳研究。其实,关于这一概念,对艺术家而言似乎简单得多,它主要呈现为贯穿在艺术家个体创作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但又因艺术家个性化的语言差异,变得多元而含混、复杂又神秘。我想这也是策展人之所以将展览定义为“手绘之谜”的原因所在吧。

“手绘之谜”至于我而言,这个“谜”应改为“迷”,即迷恋之意。正是对于手绘方式的痴迷才不断促使我在绘画的视觉语言中持续地推进、深入和拓展。今天,那份迷恋变得更加成熟,它已然成为自己手绘语言的一种日常方式和创作习惯。我想借此机会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创作感受,对我的手稿做一次梳理,在此与大家共勉。正如策展人殷双喜所言在西方绘画的语系中,与手稿最为紧密的两个概念就是素描和速写。 在我看来,与油画相对,素描和速写均有属于自身艺术形式的语言特点,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在一幅作品创作的始终,素描和速写往往又是蕴含其中的重要步骤和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讲,往往又会把素描或速写统称为艺术家“手稿”。基于此,我想通过文章主要理清三个问题:第一,在时间的脉络中,回忆整理出我的素描语言风格形成的始末;第二,结合自己创作的不同时期,伴随着艺术风格及思想的转变,谈一谈对于手稿方式不一样的理解及运用;第三,在自己的手稿中拣选出独立的创作作品,分享我对素描、速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个人体验。

由线条到体量,从感性描画到理性认知

我最早接触素描是在准备要报考川美附中的时候。出于从小对于绘画的热爱,当年幼的我第一次知道距离我家一山之隔的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恢复招生的消息后,便开始四处求教,积极准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感受到可以通过单一的线条排列、涂抹去塑造形体,表现空间,有了对于素描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线条表现的概括性与平面性,源自西方绘画体系中的素描,用线更加注重整体感,通过黑白灰的色调表现空间与体量。这让习惯了用中国传统线描方式的我对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记得当第一次看到伦勃朗的素描手稿时就被其中的用线方式的丰富所吸引,在一张作品里,线条可以是粗犷、概括的,也可以是细致入微的。之后门采尔、康勃夫的素描也都先后影响过我,加之在附中、大学时期不断深入地学习,日益累积了我对于素描的认知与理解。

可以说,在绘画的初始,素描无疑是一种最基础的认识形体、认识绘画、认识艺术的手段。通过素描可以使我们建立起造型上较为专业化、科学化的观察方法、认识方法,同时更是训练表现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长期大量的素描磨练中逐渐增强眼、手、心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进而从方法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自为的、主动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体验方式,最终为艺术家的情感及观念服务。结合我的创作体验,我想当素描作为一种体现创作意图的工具时,它是便捷的,随意的,但是认真面对起来,它其中的语言细节却又是复杂而具有个性化的。沃尔夫林曾在他的艺术史研究中用“线条与涂绘”这两个概念来分析古典绘画,其实这两个概念也可以对应到艺术家绘画的风格中。在我的素描中,线条与涂绘几乎都在同时运用,但总体来讲我更倾向于用线造型的整体感,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我比较倾心于古典艺术的绘画语言,另一方面也有一直以来对于线条表现的情结使然,可能是从小拿着毛笔临摹连环画的线描人物,已经让自己潜意识中对线条有了自觉地敏感。这大概就是我所能概括的关于我的素描手绘风格形成的始末。

从视觉塑造到思维链接,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手稿

接下来,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关于第二个问题,即作为手稿的素描、速写,在我的不同艺术阶段,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我对它们的不同理解和运用。这是我想讲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此次展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其绘画语言的个性化是整体的、不应是拘泥于对某种媒介材料的形式“玩味”,而是由绘画语言所映射出的其内在艺术观念生成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呈现。因此,在我创作的始终,手稿关系到最终作品的呈现和表达,这也是手稿对我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不同的创作阶段,手稿所承启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于随着图像技术工具的不断便捷,数码相机、电脑以及快捷的图像处理软件取代了素描,能够为油画创作前期提供更为直观、有效的参照草图;另一方面,随着创作的积累,当视觉语言已经不成为绘画所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时候,日常的思想及其创作观念的生成成为我最为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而这些转而即逝的灵感或者想法成为我迅速记录的重点。以此来划分的话,我的手稿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在1980年代大学时期到两2000年初期;第二个阶段则是从2000年初期到现在:

在第一个阶段,我绘画的创作方法是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创作范畴之内的,力求画面语言的完整、细腻。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油画创作之前,我会不遗余力地反复画素描小稿,特别是人物的细节表情更会斟酌再三。因此,常常一幅作品从草稿到油画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第二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的划分可以以2007年的《每天的晚宴》与2010年上海个展的手稿为分界线。在最近的创作阶段里,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把创作的时间割裂成零碎的片段,但日新月异的生活却又不断制造着现实神话,于是及时迅速地把日常瞬间记录起来,把即刻生成的想法归纳、整理成为我最迫切的愿望。所以在最新的手稿中,可以看到的是随意的、概要的速写记录,甚至作品的完成性也被大段的文字所取代。这时的手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关于创作思路的方案,它是一段时期我的思维轨迹的呈现。而最终完成的作品则是要经过对这些手稿的归类整理后,再次组合呈现的。尽管在画面上,手稿与油画作品没有了准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将二者穿连起来却更能够阐释作品产生的过程性。那么,对于观众而言,这一时期的手稿也许不及第一个阶段的可观性强,但对于我本人而言,它们对于我的创作观念的深入拓展却是极为必要的。

素描,作为独立艺术表现的自由与随意

在“鸿篇巨作”的创作之余,偶尔画画素描又可以使我彻底放松下来。在这轻松的片刻,我可以真切的去接近自然,倾听内心。也正是素描的便捷性与随意性,是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的意义所在。在手绘的过程中,艺术家无需拘泥于表现上的陈规与法则,可以放松的顺应自我的感受,顺应那些不断朝你涌现的自然活力,在不经意的涂绘过程中获得启示与力量。由此,素描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所能显现出的丰富且不断变化的生命活力,期间它相当充分、相当深入的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显露出作品的精神内涵,也使观者更能明确而直接的感受到艺术家的视角和意图。

此外,我还喜欢在素描中不断尝试涂绘的自由,在手绘的过程中去找寻各种材料的碰撞在一起的可能性,比如中国传统的笔墨、纸材、长卷轴,以及等人大小的尺寸等等。在不断更换的媒介中延展、释放着绘画的快感,其中,最多的就是我的色粉画。在有色纸上作画,素描的线条加上色粉的高光和亮团既能省略很多东西,又能将重要部分表现出较丰富的内容。在具体绘制中,我着迷于色粉笔的轻重缓急所形成的光与线变幻无穷的节奏感,以及用手指皴擦出的柔和而充满冷暖和纯度变化的灰色层次,这些形式语言的各种元素最终形成的一种气韵充融的整体感即是我所追寻的,也令我沉醉于其中。

同时,熟悉我的观者都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我喜欢画人物肖像素描,特别是女性形象。因为女性在我看来更为神秘和具有神性,因而我把她作为我绘画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精神表征,以揭示我对艺术的深度体验。特别是在那些彝女作品里,更是寄托着我对于美的理想与崇敬,她如同一段神话,显现着我内心深处一种近乎宗教似的眷恋自然的情怀。现代女性这些人物的情态也是自己内心中长期积压后所生成的,尽管她们从风格上讲属于写实范畴,但其中的主观成份还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看似具体而真实的面容和表情里,其实永远都蕴藏着自己偏执的嗜好和审美的选择,那种感伤、静穆和圣洁是心中永恒的主题。

以上三个问题不知道是否能让大家更能真切地了解我的创作,但不论如何,观者通过手稿的阅读能够连接到艺术家最为日常艺术经验与最为原初的心性流露。而这样的心性流露往往又能真实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理念。可以说,手稿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对绘画形式的单纯化体验,同时这种体验也推动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观察、理解和表现,并将我们内心的真实融于其中,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沟通与平衡。

庞茂琨简介: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执行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模糊系列》、《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光耀系列》、《游观系列》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重庆巡展"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