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作品 > 名家作品 > 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

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

查字典美术网 2017-05-04

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1

琴歌,作为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既可以用古琴为他人伴唱,亦可自弹自唱,舒畅情怀。作品调式、调性的改变所造成的音乐色彩和层次的变化,为作品带来音乐性,当中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声调的变化又暗合着书画的审美。

最早期的琴歌, 往往是即兴性的自弹自唱,相传从战国时百里奚妻、西汉司马相如、汉末阮隅、西晋赵整等人的即兴演唱那里流传下来。传说,百里奚到秦国去做了宰相之后,在堂上作乐,一个洗衣的佣妇要求参加演奏,就拿起琴来自弹自唱,弹唱了琴歌三首。百里奚才知道这个佣妇就是他的妻子,也到了秦国。这三首琴歌的原辞是: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舂黄黎。搤伏鸡。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贵捐我为。

琴歌形式直到元代还是与古琴独奏的形式并存的。从明代中期起,才渐渐看到琴坛有一些排斥琴歌的议论。但是在现存明代二十多种刊本谱集之中,有旁词的琴曲仍然不少,这说明琴歌的余绪犹存。古代文人把琴棋书画四艺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古琴与书画自然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如今,虽琴坛对琴歌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远不如古琴独奏,然琴歌与书画的共通之处却是不应忽视的。

在明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况》将琴韵之美概括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此与儒、释、道三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雅正虚静”的美学追求一致。《书谱》亦有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书法与琴乐都把“和”作为一个最高的追求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再通过方圆、轻重、刚柔、浓淡、曲直的变化来塑造艺术的生命。

书画与古琴在抽象的点线面上有着共同的审美形态,《溪山琴况》中有轻、重、迟、速等论述,张子谦先生曾说:“得琴曲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妙,方可入琴学堂奥。”书画创作中枯湿浓淡、刚柔方圆等对比关系的运用也是书画家所应具备的功力,我想,古琴与书画,其前提一定要和谐,和艺术作品的情、意,对比关系的运用过度会造成做作、刻意、不自然之感,没有对比关系又会显得平庸、呆板、没有生命力,比如琴曲《广陵散》可以处理得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气势夺人、剑拔弩张的紧张效果,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琴曲则需要把对比关系处理得平和、圆润、取宁静淡远气息,以合书画之道、文辞之道。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相关的文章

热门名家作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