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审美,不得不提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疯传的一篇名为《中国招牌丑冠全球》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网友们直呼:“街边招牌丑,老板们眼瞎。” 文章中有一句话特经典:“好看的招牌各有各的好看,难看的招牌却出奇的一致——强烈的廉价感。”
其实关于“中国招牌丑”的话题已不是新鲜事,早在六年前,就有相关媒体针对中国街头招牌丑的现象做了文章,甚至从历史文化和字体设计的角度解读了其中的原因——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以个体户为主的商家们失去了品牌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像宣传单一般的廉价喷绘。
从审美角度看,有格调的视觉呈现一般是低纯度的暗色和充分的背景留白,即通常所说的“素色”审美。而我们街头招牌的配色方案通常相反,背景是中等明度的高纯色彩,配合高纯度色或白色文字,留白普遍不够,往往是不同色彩占据相近面积。这种配色满足了店主“显眼醒目”的需求,也确实更“打眼”,但美感却丧失。
只要中国招牌丑的现状没有改善,相关话题就不会停止。就在今年,中国招牌偏爱红配黄的设计又被吐槽,并被戏谑地称作“西红柿鸡蛋配色”。这种配色被形容为一场审美上的瘟疫,国内大多数地方,无论北上广还是三四线城市,都为之侵蚀。这场审美瘟疫传染性到底有多强?相关人员对某街道做了统计,使用红黄色招牌的店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小吃店、餐馆、便利店、超市、服装店无一幸免。
审美是什么?笔者以为审美就是发现美,是从平淡的生活中捣鼓出乐趣,是为寡淡的日子添加些情趣。可是,审美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我觉得是忙。我们太忙了。美学大师蒋勋说:“每一个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质方面的部分,生活忙到没有时间去感觉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领悟,汉语当中‘忙’这个字是多么惊人的警告,因为忙是心灵死亡,是心亡。”
为什么快餐文学、YY小说大行其道?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愿意沉住气好好看一本经典名著、欣赏体味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还是因为我们太忙了,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们,工作时间过长,回到家已经疲惫不堪,难得休息时,要么就看看喜剧片或者yy小说乐一下,要么就干脆运动运动或者看部鬼片爽一把,貌似只有这种强刺激才能够愉悦我们长期紧绷的神经。但是,审美的过程,很多时候似乎是对本能冲动的克制,是慢下来、静下来、闲下来,像是一杯寡味的明前茶,像是一顿清淡的午餐,像是一件素色的褂子,像是一部节奏奇慢的电影。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每天观光客络绎不绝而中国的美术馆却门可罗雀?为什么时尚之都、艺术之都会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咱们就是没他们有生活的情调和精神的追求?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公众的品味与审美能力也得以提升。中国现代美学家彭峰说:“任何趣味的改变,都意味着趣味的改善,因为在这种改变中,我们的趣味变得越来越灵活和敏锐,我们欣赏的范围在扩大,精神境界在提升。……的确,正如科恩所言,从对一个东西组成成分的精确辨认中,不能推出对这个东西的偏好;但是只有有了这种精确的辨认,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趣味教育不是强加给我们某种偏好,而是让我们在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去自由的做出选择。”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教育即美育。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美育应是建立在德育的基础之上但又反作用于德育的,没有知识,美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对美的欣赏则是不可能进行的。马克思在谈到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穷人和没有知识的商人是无法欣赏美时,有过非常经典的描述:“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段话再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希望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的社会诞生,从而使所有的走过这个世界的生命都能具有很高的质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合理的、理想的。审美关乎人类的素质、生存的质量。而审美力却与知识教育有关。美与由知识形成的智力,是同构的。
美感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识,从而使知识也成为审美的对象。那些一流的科学家们日后在谈起他们的科学研究时,都富有诗意地谈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极具美感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学的,就一定同时是美的;造物主创造的大千世界,其结构是无比完美的。
审美教育也是教育。如果能把审美教育作为各科教育的基石,让孩子们在教育中发现美,感受美,使教育本身浸润于美感之中,我相信,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被教育者来说,教育都将成为一种愉悦的过程。
艺考意外催生的职业 我是农民也是模特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考试招生更看重学生文化素养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7年山东籍考生体检须知及名单
长春工程学院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16年艺术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前十强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设计学类招生简章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美术学类招生简章
韩美林国博大展闭幕 3月份移师巴黎(组图)
2017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艺术校考考试时间安排
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2017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招生考试温馨提示
2017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招生考试日程安排
2017青岛科技大学艺术类招生计划政策公布
中国美院2017年专业校考成绩什么时候发布
2017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能力测试文化笔试综合素质考查考场规则
2017中国海洋大学音乐专业计划招收60名
2017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使用美术统考成绩录取
内蒙古艺术学院2017年艺术类校考开考
2017湖北文理学院艺术类专业校考时间
2017内蒙古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考试计划1102人
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广州考点艺术类专业考试时间
2017山东部分高校艺考招生简章公布
蒲江船棺墓葬群已出土铜器120余件 兵器比例最大(图)
中国美术学院校考落下帷幕 揭秘校考的背后
中央戏剧学院2017年戏剧管理系一试发榜时间及注意事项
新疆音乐统考笔试成绩预计将于1月25日前公布
2017山东科技大学艺术类专业计划招收220人
玉溪师范学院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017年招生简章
保护文物 如何走出事后诸葛的套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