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7-04-22 - 2017-05-22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MEBOSPACE美博
策 展 人:唐泽慧
参展人员:张宁
展览备注:出品人:徐娟
展览介绍
MEBOSAPCE美博荣幸地宣布将于2017年4月22日推出张宁作品展“具身认知”,展出艺术家张宁自2015年至今创作的纸本综合材料和布面综合材料作品。在此系列新作中,他寻找到了边界中的“度”,不再纠结于抽象与具象,画种和材料之间的界限,作品变得更为自由、抽象,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的那样——“我将用线条和色彩来诉说,用点、线、面的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我对世界的理解。”
在张宁看来,艺术应该是人类情感与大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四十不惑之年,他在2015年至2016年做出了引人瞩目的风格转变:从那些优雅的风景画如“家园”、“海平线”等系列转身绘制“崂山写生”、“庐山写生”系列这样“意象-抽象”风格的作品。他以前常描绘的那些动人的水云物象在新作中转变成更加抽象的“痕迹”,它们或者侵袭在画面中依稀可辨的形体、色块,或者直接构成某种似乎完全与自然物态无关的“虚构形态”,让人联想到汉斯·哈同(Hans Hartung)的某些作品,但是张宁要更为克制,他的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对于自然的原始感官反应,而且仍然有丰富的笔触韵味,而不仅仅追求色彩和构型的新奇醒目。
“崂山写生”、“庐山写生”系列以“写生”为名,但是画面远比“家园”、“海平线”更远离正常视觉中的自然景观,这表明艺术家对所写之“生”的认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与对象的交互形式不再是单纯的“观看—风景”的关系,而是在持续的户外活动中将全部感官、意念浸入环境。之前的那种“截取画面式的写生”是从自然中攫取一个优美的局部景观,现在转变成了“观念-意识-写生-意识-观念”的反馈流程,如何赋予、分离、结构、解构这些“意识-观念操作”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或许可以说,他已经从“对象之真”、“视觉之美”走向“心象之真”。正如塞尚曾说的:“描绘自然并不是复制那些物体,而是实现一个人的感觉”。
幸运的是,在描绘形象与表达心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张宁对于可辨认的形体,对于手绘的肌理、质地仍然有坚持,并没有走向一种干巴巴的、出点子似的“策略艺术”和“图像操作”。这或许和滋养他的“抒情传统”有关:这首先是因为艺术家本人富有激情,对自然有真正的挚爱,比起照相机,他对个人的记忆、现场绘制的手稿更为亲近和信任。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层面的“文化调节装置”作用于张宁:一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抒情传统”带来的对于自然、人情的亲切,让他无法对绝对的观念和形式心悦诚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出生和生活在青岛这座“水彩画之乡”,这使得那些扑面而来的观念没有吞没他丰富的感性。
21世纪的艺术生态给予了各种绘画类型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之前单向度的审美等级体制日趋解体,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了知识、材料、技术、趣味、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重整,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同时使用油彩、丙烯、水彩、水墨、现成品、数字影像等媒材针对多种需求、文化趣味去进行针对跨地域乃至跨文化的观众进行创作,也可以调动更多的知识和经济资源,可以不受既有的“传统典范”的限制去探索更多元的技术和材料、更丰富的主题和方向,正因为如此,处在范式转换途中的张宁值得给予更重大的期待。
“具身认知——张宁作品展”将持续至5月22日。
中国书画大师精品展在澳门
国家画院国画版画邀请展写意中国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京初评
小文化馆的大画家——怀念韩乐业老师
环球华韵书画院成立
碧波轩邀老艺术家下乡
汪涛的水墨视界
长卷: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法
全国文化系统青年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举办
大荒有大美
“八荒通神-新人文·卢禹舜”系列活动
英国美术300年:走向现代的变革
版画撞灵石:“小县城”的“大志向”
艾敬:是国博选择了我
批评家程美信质疑“朱青生漆山方案不环保”
刘文西:为人民而创作
"苦禅·大课堂":艺术精神代代相传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揭晓
陈瑞献画展亮相北京
冯骥才“四驾马车”驶进北京画院
陆如:以心写生 “淘”莠存良
当代青年艺术学子为自己正名
近现代书画总成交额大幅下降
朱青生的漆山计划
以水墨的名义推开英伦之窗
周抡园捐赠展“家国山河”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
袁熙坤获匈牙利文化最高奖
国家画院启动纪念《讲话》70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美协将办纪念《讲话》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