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7-04-22 - 2017-05-28
开幕时间:2017-04-22 15:00
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鸿坤美术馆
策 展 人:田恺
参展人员:闫博
展览备注:展览负责:赵梦远
展览协助:崔振、李天白、宋泽霖
展览介绍
从1990年代起,闫博就痴迷于绘画的形式主义探索,并以此崭露头角。十几年间,刮刀下,大色块的运用驾轻就熟,题材多为人物、动物和风景。色彩强烈饱满,比色间形成的强大张力似乎要冲出画面。似乎是一种必然,闫博慢慢舍弃了作品的框架和题材,索性将矩形的画框完全舍弃,将画面里具体的形象也舍弃,从做框做底色等准备工作开始,到完成后作品置于墙面和周遭形成的结果,都做通盘考虑,延展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那些形状各异,难以捉摸的边界以内,颜色似乎溢出画面,与周围环境形成互为阴阳,相互依存的趣味。
绘画材料的改变,边界的突破,使得闫博的很多作品有了雕塑的意味。所以一些作品不再囿于墙面的悬挂,而直接成为立体的存在。闫博甚至也尝试做了一些小型雕塑作品,用很多日常现成品,经过上色打磨处理成单一的白色。这些是具有明显的工作室气息的小雕塑,也道出了闫博艺术的秘密,就是萦绕不去的现代主义灵魂,他迷恋材料表达,执着于手工的古老的工作室方式。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特征,也能看到赛·通布利(CY Twombly)的影子。这些大师都对闫博的创作影响深刻。
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墙面悬挂到直接置于地面,远不仅于几十公分的跨越,而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从早期到近期,闫博作品的变化中,存在单一的线索和逻辑:材料的可能性,色彩的可能性。至于他作品中手工感所带来的温度和趣味,那简直就是一种惊喜和额外的赐予。
“大师”评选缺什么?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随感
品读唐卡艺术的“太阳味道”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大众与版画
[艺象杂言]别让艺术输给情色
以历史眼光看待文化现象的大家
中外专家热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
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艺术市场上演——创作与酬作的博弈
博物馆民间捐赠之路堵在哪里?
实验水墨:从文化转向材料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
探索的目标是超越自我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推动美术持续繁荣
美术界研讨潘絜兹
黄国强:东西求索五十年
雷人“鸟巢”频现,都是创新乏力惹的祸
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传统中国画元素流失过多惹业界担忧
中国画的“芯”与“新”
中国当代具象油画中的形式与精神
在书页中营造艺术空间
新水墨描述中国画自我立场
陶瓷艺术:市场持续火热批评不应失声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烧“水”的深意:回归传统文人精神?
赵根成人物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如何开展造型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