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砂酱釉筋纹绘钱披肩罐
“紫砂挂釉器物结合了紫砂与瓷器 两种工艺,凝聚了匠人与文人共同创作 的智慧,其艺术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已开 始被人们重视。”来自宜兴的紫砂收藏家朱银木激动地讲述着紫砂挂釉器物的独 特魅力。
紫砂挂釉器物始于宋,盛于明清。上世纪50年代宜兴开办了陶业生产合作 社时仿制了一批。宋朝时的紫砂挂釉器 物颜色单一,以酱釉为主。明代时紫砂 挂釉器物多为豆青釉、月白釉、天蓝釉。 清早期出现加彩挂釉紫砂。
“虽然有的宜兴紫砂壶挂了釉,但紫 砂壶的底部是露胎的,不会把釉挂满。 紫砂有透气性,不能全部封死。”朱银木指着手中明晚期的水呈说。这只水呈是 白砂挂月白釉,古朴典雅,高十厘米,宽 八厘米,精致小巧,拿在手中十分轻盈。 它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经历了漫长的岁 月洗礼,光泽依旧。
一个巨型“大苹果”十分夺目,它是 明晚期的一只紫砂冬瓜釉茶叶罐,名为 “苹果尊”。在当时制作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器型是十分困难的,尤其从底部向 上延伸的弧度要自然舒张。所挂之釉是 采用原矿料调配而成,后世很难仿制。
宋朝时期紫砂挂釉器物的釉很薄, 多采用过半挂,上面挂一半釉,底下露一 半胎。到了明朝,挂的釉则更靠近底 部。晚明时期的紫砂挂釉器物内基本不 挂釉,无论是壶还是茶叶罐,都讲究保留 紫砂透气的特质。紫砂挂釉器物一方面 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加 方便清洁护理。
清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更倾向于华 丽。朱银木收藏的清中期四方倭角龙纹 壶,艳丽多彩,尽显雍容华贵。壶身上的 青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四爪的脚则 说明这件器物在当时只有王公显贵才可 使用。这类紫砂彩釉壶不惜工时、精工 细作。为了使紫砂器绘上釉彩,需进行 二次烧制,甚至三次,即使到了现在也需 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烧制。“这把壶虽然 残缺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它是紫砂挂釉 器物中难得的精品。”朱银木将这把龙纹 提梁壶视若珍宝。
明清时,普通人家使用的紫砂挂釉 器皿中,盘、碟、壶、罐最为常见。一只清 代豆青釉高脚小果盘,做工考究,豆青釉 均匀覆盖着白砂胎,盘底则有红绿相间 的彩色花纹围成一圈。清代豆青釉四方 茶叶罐,朴素庄重。四面雕刻窗花纹饰, 仿佛茶叶放进去之后可以从这些“窗”中 透出香气来……
“现代人很难再做出这样精美的挂 釉紫砂器了,不单单是原料的问题,更重 要的是人的心境。”朱银木不由得感叹。
清代四方倭角龙纹壶
清代白砂豆青水盂
“大师”评选缺什么?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品读唐卡艺术的“太阳味道”
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
黄国强:东西求索五十年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马书林画京剧人物
[艺象杂言]别让艺术输给情色
城市雕塑的美学“魔咒”
自在汪伊虹
在书页中营造艺术空间
埃尔·格列柯:给画布以生命
仿洋设计难走远
陶瓷艺术:市场持续火热批评不应失声
张文新:只凭手艺的创作太肤浅
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赵根成人物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推动美术持续繁荣
美术界研讨潘絜兹
以什么目的展示裸体美术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美学启示
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
如何开展造型基础教学?
中外专家热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
水墨作为一种价值观
斥资600万建“皖公”巨像引热议
当代艺术何以“去魅”?
重建新闻漫画健康向上的战斗性
烧“水”的深意:回归传统文人精神?
吴长江:把“潜力股”培养成“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