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麟(南宋)《静听松风图》(局部)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蔽日遮阳
燕文贵(宋)《纳凉观瀑图》(局部)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仇英(明)《四季仕女图之夏图》(局部)仇英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重塑的个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成都开幕
逾百幅徐悲鸿南洋时期艺术作品长沙展出
云南民族美术主题性展览于昆明开幕(组图)
德化瓷渡海观音
浴火重生 巴黎圣母院获救文物展出(组图)
江苏大学2019年承认各省美术统考成绩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开幕
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法华塔文物“归宁省亲”(组图)
努库斯中的世界级艺术品(组图)
童雁汝南“直面”科特迪瓦 携新作参加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
汉森伯盛×华南理工 “矩阵”汉森伯盛25周年建筑作品展
今日特马结果/118图库/2019年马会全年资料/香港马会资枓大全/2019开奖结果/管家婆王中王鉄算盘开奖结果/今晚特马号
首届北京陶瓷艺术家作品展举办
第三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追摹巨匠 薪火相传
2020年天津市将组织播音主持全市统考
“法古探新——前辈名家与李燕书画展”在京开幕
水墨聚焦·大国智慧集体之美”画展在北京举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预计2021年底对外开放(组图)
苏州博物馆三展齐发(组图)
“映射之地:张文心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
唐寅“巅峰之作”《竹林七贤图》真迹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京开幕 黄坤明出席开幕式
茹古涵今更无疆——“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呈现“水墨现在”
湖北荆州出土珍贵西汉简牍和战国楚简(组图)
西安再现西汉晚期宜春侯积沙墓(组图)
《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培养》开班仪式 在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组图)
在大英图书馆尽赏五千年书写之路(组图)
亚洲47国,400余件组文物呈现“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