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当代》展览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灵感设计的家具。
出生于1988年的李明威,最近参加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展览:一个是她的研究生毕业展,她刚刚毕业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一个是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记忆与当代》,在这个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主题展览中,红色的宫墙在她的镜头下成为黑白的山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展览主题‘记忆与当代’,就是要通过‘艺术’这一具有独特洞察力和广泛延展性的文化视角,将当代艺术的生成发展作为着眼点,探索历史文化所构成的‘记忆’。”
于是,我们在展览中能看到用光影“绘制”的故宫所藏名画《江山万里图》,以故宫藏品为灵感来源的现代家具,还有从卷轴、花窗、雕梁画栋中得到启发的装置艺术……宫里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模样。
从中国到意大利,从北京到威尼斯,从600年的紫禁城到逾百年的双年展,时间流转,空间切换,故宫的记忆,究竟如何遭遇当代?
在故宫偶遇当代艺术家并不难
六七岁的时候,李明威跟着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就被故宫的墙吸引,“高高的、红色的墙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李明威去爸爸的书房翻《我的前半生》,想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皇后又长什么样。长大后,李明威到了北京上大学,经常一个人去故宫,最吸引她的还是墙。
“故宫的墙最大的特点是多、高、长,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紫禁城的‘禁’,就是通过墙来表现的。”但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李明威从禁锢的宫墙上看到了自由的山水。灵感来源于她偶尔听到的一句话:昔古人败壁张素,朝夕视之,既久而透见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人长时间观察一面破败的墙,会从墙面上的抽象形象中看到山水的意境。
从此,李明威常去故宫拍墙,虽然宫墙是红色的,但她更愿意用黑白来表现,因为“有历史感在里面”。不过,历史也会变,有时候,故宫做维修,墙面被粉刷一新,拍摄过的“山水”,数月不见就失去了踪迹;有时候,一面墙上,新的山水又在生发。
在故宫,要偶遇李明威一样的当代艺术家并不难。此次《记忆与当代》展览,共有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类别不同,风格各异,一个共同点也许是,他们都常去故宫。
冯良鸿常去看故宫春秋两季的书画展,耿雪最喜欢的是故宫的瓷器,李洪波正与故宫合作一个课题“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宋陵想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释宋徽宗的作品,隋建国参展作品的主题是“延续”……
参展艺术家之一彭薇说:“每次我路过故宫、路过天安门,我都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宫殿之一,以至于我每年都要去好多次。”
彭薇最爱的是绘画馆,“我从小就喜欢的《千里江山图》《采薇图》,都是故宫藏品”。故宫几乎所有的绘画展,她都如数家珍。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大庆,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彭薇排队去看了两遍,“虽然很熟悉《清明上河图》,但真正看的时候,还是很感动”。
而最让彭薇驻足的,是一张并不热门的《宋李嵩钱塘观潮图》。这幅画远看像一张白纸,淡到了极致;近看却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组成,绘画方式十分现代。“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古代绘画为什么能影响到我?因为好的绘画不只属于古代,它可以超越时间。”
任何当代艺术都携带传统文化的基因
在《记忆与当代》展览中,彭薇的作品是装置艺术《遥远的信件》。彭薇认为,面对传统山水绘画,自己并不仅仅“看见”某位大师的“画面”,而应该“整个儿看见”一件通体完美的“手工制品”,包括古画卷轴与册页的包首、封面,束画的丝带、连接丝带的玉别,盛放卷轴册页的画盒,当然,也包括题跋。
彭薇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都有题跋,而我的作品是反向的。在挪用古代绘画图像的同时,我用西方文人的信件、诗歌,‘替代’了题跋;但这替代的位置、书法、效果,仍是‘题跋’。这是有趣的对应游戏——古人用题跋与绘画交谈,我借西方文人的书信与中国古人的画交谈,同时,也与现代观众交谈。”
早在1993年就参加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徐冰,这一次带来了一幅《江山万里图》。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一幅画,没有画布、没有宣纸、没有颜料,完全用光在空间中构成一幅图像。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再现中国古代一幅实实在在的绘画?徐冰说:“由于时间的作用,墨色与纸、绢彻底浸透在一起,使古画获得了丰富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可以用光来表达。因为光被稀释和渗透在空气中,变化极其丰富,胜过任何颜料。”
作为当代艺术家,徐冰成名已久,他的艺术有两条贯穿的线索:一是对传统艺术进行当代转换;二是从当代社会的“现场”中获得能量,并将这种能量转换为艺术语言。
“任何当代艺术和当代的人,包括我,都携带着一种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深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藏得很深,即使有时候你不喜欢它,想掩盖它,但它总是会跑出来。”徐冰说,“在我最想让我的艺术表达出当代性、国际性的时刻,我做出来的东西,却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思维的背景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
在徐冰看来,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创作。“故宫是一个参照,当你需要判断当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的节点、走向、问题、盲点时,它会从一个坐标,给你一个判断的标准。”
故宫不仅保存古代文化,还服务当代人的生活
李明威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中国古代的记忆是有疏离感的,“从小受到的艺术教育,讲西方的东西多一些,最早知道的是‘文艺复兴三杰’,但对‘四王’‘四僧’‘南北宗’,要大学后才知道”。徐冰说:“过去一二百年,我们处于一个学习西方的阶段;现在,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了不起之处。”
《记忆与当代》中方策展人之一、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公众教育,把传统与当代社会对接,而威尼斯双年展正是一个这样的平台。
“文物是静态的,如何让文物、让古代艺术活起来,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和文创从业者需要解决的课题。任何文化、任何艺术,如果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没有切实联系,它就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王亚民说。
本次展览跨越了时间、空间、行业、技术。除了18位中国艺术家,另有5位意大利时尚设计师用故宫元素设计了家具;还有来自于11所美术和艺术院校的99位在校大学生,利用灯光、音响、全息、AR等新技术参与创作。
中方策展人之一、派格传媒总裁孙健君说:“以前,我们误以为故宫就是收藏中国古董的地方,而事实上故宫在这些年来,长期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时尚。故宫不仅保存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故宫在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扶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徐冰说,自己没有资格代表18位参展艺术家,而这18位艺术家也没有资格代表中国所有的当代艺术家,但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1月26日。而从故宫的记忆出发,中国的当代艺术正走向下一个时代。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欧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常见石膏像介绍—赫尔美斯胸像人物故事简述
常见石膏像介绍—拉奥孔群雕艺术鉴赏与影响艺术分析
常见石膏像介绍—布鲁特斯胸像艺术鉴赏与素描作品展示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集 哀悼基督雕塑作品赏析
达芬奇名画作品赏析《基督受洗》简介与作品赏析
古代埃及艺术表现形式介绍与艺术特点详解
印象派绘画含义及其深远影响
米开朗基罗作品集赏析 名画《创世纪》全图赏析
绘画的含义是什么
大卫雕像简介 大卫石膏绘画意义
画室老师指导考生素描的工具和材料怎么选择
水粉画性能材料工具知识详解
常见石膏像介绍—伏尔泰石膏像简介与作品艺术特色
常见石膏像介绍—马尔斯胸像简述
常见石膏像介绍—石膏像塔头的全称是什么?
常见石膏像介绍—米开朗琪罗石膏像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与曲线形体透视绘画定律介绍
素描教程铅笔画使用橡皮擦注意事项
常见石膏像介绍—高尔基石膏胸像人物简介
常见石膏像介绍—莫里哀雕像图莫里哀艺术成就背景介绍
2013年美术高考生学习水粉的必备工具
造型艺术的含义是什么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摩西雕像作品赏析
2013年美术高考生素描工具介绍
绘画技法的分类
常见石膏像介绍—戴帽男子石膏头像
常见石膏像介绍—维纳斯石膏像人物神话故事简述
史前艺术简介 史前艺术美术特征介绍
米开朗基罗作品赏析之酒神库巴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