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郑燮《华封三祝图曲》局部
古人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书画家们因稻粱谋而创作了不少具吉祥寓意的“华封三祝”图。郑板桥对这一主题的绘画也保持着持久的热度,其中除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的精品,更有不少流传于民间,虽真赝杂糅,或有精粗之别,但就其数量看,反映出收藏者对一主题追捧的程度。
“华封三祝”的典故来自《庄子·天地》。华封人祝愿圣人尧“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但都被尧婉言谢绝。后来人们便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华封三祝”作为吉祥寓意的题材为画家所追捧。常见的母题往往绘南天竹(南天竺)和两种吉祥花卉(如牡丹、月季等),因“竹”与“祝”谐音,故在此主题中,“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然,也有纯粹绘佛手、桃和石榴三种吉祥物的,因三者分别寓意富贵、长寿和多子,故有“三多”之喻,也常常称作“华封三祝”。这样的题材在清代中期商业文明较为发达的扬州地区较为盛行,因而在“扬州画派”诸家中,多可见此类画。到晚清民国时期,同样以商业文明跃居全国前列的海上地区,也多见此类画,“海上画派”的任伯年、王一亭、王个簃等人最为乐此不疲。就其原因,因彼时扬州、海上地区多艺术赞助人,书画市场异常活跃,书画家们多因稻粱谋而画画,以故其作品必以迎合受众为要务,因而出现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郑燮《华封三祝图曲》,纸本墨笔,167.7x92.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所以在辞官归里、以鬻画为生的“扬州画派”代表作家郑板桥(1693—1765)笔下,就常见到这种吉祥寓意的题材。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其纸本墨笔、纵167.7厘米、横92.7厘米的《华封三祝图》,可称得上是郑板桥此类题材的扛鼎力作。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与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为擅长的竹石入画,画三竿墨竹伫立于两座峭立的石峰前,构图简洁清晰,疏朗明快。如果单以画面看,似乎与其常见的“竹石图”并无二致。但郑板桥在画中题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人家罗拜主人翁”,为构图画龙点睛。因“竹”与“祝”、“峰”与“封”谐音,故“华封三祝”之意跃然纸上。作者款识曰:“乾隆壬午,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燮之印”和朱文随形印“樗散”,另有朱文长方印“歌咏古扬州”。“乾隆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年郑氏七十岁。在此画之后的第三年,郑板桥即归道山。因此可以说,该画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反映其人画俱老、笔力遒劲的艺术面貌。印鉴中,“樗散”一词源自《庄子》之《内篇·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后人便以此比喻不为世用、投闲置散之意。郑氏以此作为闲章,或可见其怀才不遇、不容于世的喟叹与自况。
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其《桐阴论画》中认为郑板桥“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这在该画中便可看出这种特色。但秦祖永同时认为,“此老天资豪迈,横涂竖抹,未免发越太尽,无含蓄之致”,这在郑氏传世的竹石、兰花诸图中,都可体现出来。因其题材单一,画面出现程式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故“无含蓄之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秦祖永却另有一番解析:“盖由其易于落笔,未能以酝酿出之,故画格虽超,而画律犹粗也”,认为落笔容易而缺少成竹在胸的“酝酿”,因此画笔粗率。在笔者看来,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郑板桥画债或应酬较多,作画无数,也就乏精致之作,终究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相关。但就其传世诸作来看,此《华封三祝图》应算得上得意之作了。
郑燮《华封三祝图》,纸本墨笔,170x90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无独有偶,在其传世竹石中,尚有另一件《华封三祝图》(天津博物馆藏)。该画亦为纸本墨笔,纵170厘米、横70厘米,与前述《华封三祝图》的尺幅大致相当,但其画面构图则大为迥异。该图所绘为五竿墨竹置于两座石峰之前,墨竹参差,高低错落。竹叶墨韵明净,墨色互异。如果仅从绘画语言看,是和华封三祝毫无关联的。但作者在画上的题识,则将其画境升堂入室:“昔人画华封三祝,一峰而已。兹益一峰,是增其寿也。三竹而已,兹益以二而为五,是增其福也。上天申锡,有加无已,盖甚显上令德之君子,有以致此也。乾隆丙子冬写似章翁乡祭酒年老长翁,有是德即有是福,岂不信然!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板桥”。他是在前人约定俗成的一峰三竹的构思中,增加一峰及两竹,因“石”有“寿”之意,故为增寿;“竹”为“祝”,增加二竹而为五,故为增福。郑板桥的这种反主流构图,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而因其题词作为注脚而使立意凸显,与同类题材的画作相比,自然因其创新意识而略胜一筹。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在画面上多加任何一座石峰和一竿墨竹,都有增寿增福之意,郑板桥将本来已经模式化的构图加以重新解构与解读,使“华封三祝”这一主题在创作中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是郑板桥的别具匠心处,或者也称得上是其模式化创作的圆滑之处。从款识可知,该图作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时年作者六十四岁,比前作早了六年,也是其晚年之作。
值得玩味的是,郑板桥传世的多件《竹石图》,其构图多与上述《华封三祝图》相类。如无年款的《峭石新篁》(旅顺博物馆藏),所绘数竿墨竹置于峭石之前,无论用笔还是构图,都可称得上是《华封三祝图》的翻版,郑氏题诗曰:“两竿修竹入云根,下有峰峦石势尊。甘雨和风三四月,满庭篁篠是儿孙”,从诗意看,也有祝寿与祝多子之意;作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竹石图》(上海博物馆藏)也是绘数竿墨竹于石峰之前,连款识也是和天津博物馆藏《华封三祝图》的位置一样。所不同者,是因为题识:“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不难看出,郑氏是通过此画传递其对竹石图创作的理念,但如果将此段文字换成华封三祝的语句,也是并无不妥的。因此可以看出,郑板桥这种一题多画或一画多题的现象极为普遍。这是与其作品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倾向分不开的。
郑燮《竹石图》,纸本墨笔,217.4x1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因“华封三祝”的寓意明显,无论身居庙堂之高的如云冠盖,还是身处江湖之远的贩夫走卒,都会钟爱此题,寄托人们的美好期许。所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郑板桥对这一主题的绘画保持持久的热度。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库藏品之外,郑板桥的《华封三祝图》尚有近十件之多。虽然这些作品或真赝杂糅,也或有精粗之别,但就其数量看,反映出收藏者对一主题追捧的程度。而郑板桥创作的多幅《华封三祝图》也免不了有雷同之嫌。作为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郑板桥,往往在题词和竹石的数量稍加变通,就使画面重复的概率大为降低,如将“三竹”增为“六竹”,是为增福、将“一峰”增为“两峰”,是为“南山双峙”,亦为增寿,有时甚至直接题诗:“南山高迥欲参天,密条丛篁更灿然。欲识周姬年八百,太任太姒乙姜贤”,使福寿的意蕴突显无遗。当然,所有这些努力,不外乎在于传递一种“福寿双增,天眷愈加愈厚。惟修德不怠,日增月益者,庶足以当之”的理念,是在劝导民众“修德不怠”,方能福寿齐增,这也正是中国画传统中“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折射。
正是因为郑板桥热衷于华封三祝题材,收藏者亦热捧之,故在郑板桥生活的年代,便已有牟利者仿制赝鼎。笔者寓目多件坊间流传的郑氏《华封三祝图》,就不乏乾嘉时期的仿作。这些仿作大多构图相似,甚至题词也不分轩轾,但就绘画的笔墨气韵与文人格调,则与郑氏的差别何止霄壤。至于题词的书法,与郑板桥常见的六分半书及“乱石铺街”的结构,也是大相径庭,就更不用说文人情趣了。到了晚清民国直到二十世纪,仿造其画作者更是络绎不绝,其功底又比乾嘉时赝作稍逊数筹。其时代风格也是一眼便可望知,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鉴藏者和画史研究者,是不可不擦亮法眼的。
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表演(服装表演)专业招生考生须知
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承认省外艺术专业统考成绩
广西大学201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介绍
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校考报名考试时间安排
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表演广告传播专业招生考试考生须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恢复校考 全国共招240人
广西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时间及考点
2016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类招生专业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山东省艺术类招生录取分数线
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美术类合格证发放规定
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山东省美术类校考时间及考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
2016年法国艺术院校美术类联合考试今日开考(北京考点第一场)
广西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美术学校2016年招生简章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2016年艺术类招生简章
2016年三明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
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山东省美术类校考报名时间
2016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类招生简章调整公告
三明学院2016年承认部分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
广西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
广西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成绩评定办法
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美术考试时间及考点安排
解放军艺术学院2016年招生专业考试郑重提示
2016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答考生问
中国海洋大学2016年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山东艺术专业考试时间及地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校考成绩查询时间方式
吉林体育学院2016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