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书画可以收藏吗?这是近来很多人向我提出的问题。收藏特别是当代书画的收藏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取向,随着一些演艺界明星书画作品频频在市场亮相,引起了热议和准备投身于书画收藏中的人们的关注。
近些年来,娱乐圈很多明星都开始热衷绘画书法,这倒有些回归古典,回归民国梨园行艺人崇尚书画的传统,民国时期的许多艺人都是有很深厚的绘画与书法功底的。当今明星能够画的很好的十分鲜见,书法有些基础和略有功底的到有那么几位。绝大多数人的作品属于临摹、学习、探索的水平,特别是绘画作品还显得比较幼稚和不成熟。但从市场角度去看,明星的书画作品却沾了一个大大的光,那就是“名”。中国字画讲究的是名人字画,首先一定要有名,决定中国书画价位的第一要素就是“名头”,演艺界明星们的“名”虽不可和书画界名家大师们的名气同日而语,但对于坊间的大众来说却也是耳熟能详。因此,一些明星也是挟着在演艺界的名气,跻身于书画市场。书画界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就是略有小名气也有一定艺术水平和功力的书画家和演艺界的大腕联袂办展,也算是相得益彰,书画家借大腕的名声和人气,大腕们则借光有些艺术水准的书画作品的映衬。
明星们书画作品的价值,现在常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例如倪萍做为央视曾经最有身价的主持人,一直坚持绘画艺术,在北京的一次扶贫基金慈善晚会上,她捐出的一幅个人画作拍卖,竟然以11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可见明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一般书画家不可企及的。而在央视主持人中,朱军、董浩早就举办个人书法展、绘画展了,相声界、影视界、娱乐界的一些人甚至成了半专业型的书画家,而常常出没于书画圈内。
演艺界的明星大腕乐于绘画和书法,那纯粹是个人爱好,既是修心养性,又是一种艺术的融会贯通,尽管书画与表演艺术属于不同门类,但只要是艺术就总有相通和可借鉴的东西。但明星的作品要进入市场,就不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了,那就要对市场有一点负责任的态度。严格的讲,许多明星的书画作品是不那么成熟的,涉足书画属于玩票,就像喜爱戏曲的业余票友一样,终究是业余,与专业的书画名家们比还欠着火候,此业余的“名家书画”,非彼专业的名家书画,而明星们若要把一些有明显欠缺的书画作品推向市场,就会令人产生是不是在演艺圈找不到感觉,在寂寞中而要另辟蹊径的疑虑。
老一辈的戏剧艺术大家如梅兰芳、苟慧生、尚小云、程砚秋等都喜欢书画,他们都有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其中梅兰芳、尚小云擅画花鸟,绘画的功力高于同时期许多一般画家,传世作品也经常可见,囿于当时应酬的需要,以扇面小品居多。以梅兰芳这样有那么深厚文化修养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为例,如果站在书画艺术与市场的角度来评价,他尽管是超一流的京剧表演艺术,但只是三流的绘画水平和三线的市场价值。梅兰芳尚不过如此,其他伶人便可知也。
收藏有两种。一种就是纯粹的喜欢,不考虑成本,不计较回报,一时高兴,凭兴趣来收藏;另一种是对艺术水准的追求,对投资回报的考量,对收藏品增值的企盼。如果是第一种收藏,特别是明星们的粉丝就尽可以收藏他们的作品使自己开心。而第二种收藏者则万万不可收藏他们的作品,这里的投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明星们的书画可以倒卖,可以做生意,但原则上不宜收藏。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二探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
元元:绘画以数字的重复来过滤情感
郭浩满:中国艺术品还处在银铜时代
阿布拉莫维奇:人的一生是一场持续的行为艺术
文艺评论要进入时代的场域
文物衍生品如何延伸价值
别让自己的文化在博物馆里老去
雕塑家潘鹤:真善美是我一生的创作动力(组图)
培根:用画布绘出的恐怖图景(图)
对待孩子绘画的十大忌
江湖画家惯用九大招
玉雕的变革:从金蝉奖的设立看蒋喜的创新之思(组图)
陈履生:菲律宾文化融合中的博物馆建设(图)
青年艺术家要提升参展意识
艺术圈有多少吸毒者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
观赏世界杯悟方寸集邮
严师与高徒(图)
苏坚:不一样的涂鸦艺术
留在记忆里的纯净——刘成湘儿童画赏析(组图)
公众为何会认为故宫有宫无宝
黄宾虹对创作有何追求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组图)
薛滔访谈:当代艺术在云南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享受艺术过目即拥有
高智强:祖坟的文物判给国家是否合理合法
书画装裱“三大”技术:传统装裱,机器装裱,手工机裱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纵论艺术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