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他的画总让人眼前一亮,是在接续上世纪30年代断了的油画传统,并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而且色彩那么少见地自由,放开,没有后来强加的现实主义风格。”84岁的知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今天下午的中国美术馆陈钧德画展上说。
8月22日起,中国美术馆举行“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全面回顾上海画家陈钧德从艺60年的成长经历,遴选了他自196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每个年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其中1960年代、1970年代具有文献意义的现代派绘画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一直相对低调的陈钧德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其油画既葆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
中国美术馆陈钧德画展上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陈钧德画展开幕仪式
《自画像》,1963年,50×40cm
“他的作品使用的是油画语言,但作品内里洋溢着中国文人情怀,其写意油画看似接近西方表现主义,其实有着清晰的个性辨识度,将他的艺术与世界优秀艺术放在一起,能让人一眼认出,噢,‘This is China!’‘中国油画!’而这种‘东方艺术’恰恰又保持了鲜明的西方油画特有的质感。”这是传记《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对油画家陈钧德的描述。
《山村秋色》, 2012年, 100×120cm,中国美术馆馆藏
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联袂主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任总策展人的“陈钧德绘画艺术展”,于2017年8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80岁的陈钧德在画展开幕上简短地说:“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想其他。理想还在,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
出生于1937年的陈钧德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他却自甘边缘与淡泊,潜心于油画之路的探索,或许可算得上是一位隐士画家。
事实上,陈钧德出道颇早,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此后却一直执着于以“边缘人”的角色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而他的幸运在于,由于身处上海,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林风眠、刘海粟、关良这些落难而不堕其志的老艺术家,曾悄悄向年轻的陈钧德传授艺术:林风眠曾当面示范传授画作的“灵动与透气”,刘海粟则赠其《芭蕉樱桃图》,鼓励他在画布上的挥洒与探索。
刘海粟先生生前在陈钧德画展上
在中国美术馆的这次“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展示了画家从艺60年的创作生涯,遴选了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到今天,每个年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品类丰富,包括布面油画60多幅,纸本油画棒作品20余幅以及青年时期速写及素描作品20幅。其中创作于六十年代,以表现派、野兽派手法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小金》等属首次展出。体现了这位艺术信徒在当年美术界以苏俄现实主义为“一种声音”的环境里,勇于钻研现代派艺术的理想、胆魄和献身精神,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而他创作于2011年的油画《梦境》,完全采取意识流手法绘出了自己的“心象”,这幅属于陈钧德六十载创作生涯里最大尺幅(2米×3米)的作品也是首次展出,备受关注。
《梦境》,2011年,200X300cm
84岁的知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当天的研讨会发言中说:“他的画总让人眼前一亮,在当代中国画坛,油画家陈钧德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为人低调,不论在失意或得意的情况下,都潜心钻研艺术,投入绘画创作。语言的严谨而自由,是陈钧德油画艺术最重要的特点。他是在接续一个断了油画传统,从中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代上海油画界的味道。”
贾方舟则认为,在上海这个油画名家云集的地方,他是一面旗,“你想到陈钧德,就一定会想到大都会上海;想到上海的油画家,就一定会想到陈钧德。中国油画家运用色彩,不乏深厚者、不乏沉稳者、也不乏凝重者,但却很少有像陈钧德这样焕发出你内心热情的色彩。他作画,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在画中将高纯度的色块组合,使其在冲突对比中获得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交响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跌宕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纯真的童趣,洋溢着生命的朝气,传达着内心的欢快情绪,从而也感染着他的观众。”
陈钧德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前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东西方艺术融合做了积极探索,其油画带有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中国传统写意的趣味,既葆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意义上,陈钧德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独立价值,评论家贾方舟则直接赞誉其为“中国油画界的色彩大师”。
《桂林山水图》,1980年, 84x87cm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表示,纵观陈钧德先生艺术发展之路,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锋与激活的情境中,逐渐展开并日臻成熟。他继承了刘海粟、林风眠等第一代中国现代美术开创者的艺术精神,追求“东西方和谐与精神融合的理想”,将现代主义绘画重视形式语言探索与传统文人绘画强调内在心灵感受和意境表达相结合。今天,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展览,旨在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绘画史研究提供新的文献。
《夜曲》,2010年, 50×70cm,中国美术馆馆藏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院长范迪安在评论文章中写道,陈钧德先生坚持理想信念,勇于高扬真理,不懈探索研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和卓有成就的艺术成果,以敢开风气之先并信守学术追求的精神赢得了艺术界同仁的普遍尊重,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他在写意油画上的精研和抒情式表现风格在多样的当代中国油画中独树一帜,具有丰满的学术气象和优秀的学术品格。他的艺术是源于他的心灵也展现出时代文化精神的华章。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表示 ,他们这一辈艺术家从小受到陈钧德老师的滋养,一直感激,“感觉陈老师的画作既有心灵之光,又有自然之思。当时就感觉到他的画从里面透着光,引导我们把整个心灵投进去。后来才发现,这光不是外面的,是陈老师心里的光,生命的光,通过作品透出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
陈钧德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式上发言
展览期间,陈钧德先生将5件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之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收藏。吴为山馆长代表中国美术馆向陈钧德先生及家属表示由衷感谢,感谢他们慷慨的捐赠和无私的奉献。他说:“这些捐赠作品无疑将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中国美术馆近现代美术收藏的序列,也将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他的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源。”
《水镇渔歌》,1982年, 84×87cm,中国美术馆馆藏
中国画界老一辈名家靳尚谊、詹建俊为此次展览手书了贺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及知名理论家邵大箴、贾方舟、尚辉等专门撰文给予深度解读,认为陈钧德的绘画艺术将以一种独立的品格而载入中国美术史。
来自上海美术界的陈琪、俞晓夫、李向阳、周长江等也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据悉,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将展出至8月31日(逢周一闭馆)。
中国美术馆展览现场
——————————
延伸阅读:关于艺术隐士陈钧德
文/丁曦林
遇到陈钧德之前,我对油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视觉艺术”上。着手写陈钧德传记时,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油画的丰富性才为我渐渐展开。油画本身富有的魅力让我惊叹不已,尤其当我意识到它与铁路、电灯、自来水、有轨电车、电话、公园、电影院、交响乐团、西餐馆等等一样,作为曾经的“舶来品”,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的跨越。这样的意识让我极其兴奋。从这个角度看油画,它很具魅惑,作为一种普世性语言,它是艺术文献,又是生活镜子,也是财富象征。《蒙娜丽莎》就是绝佳案例。她对法国的意义,绝不止是卢浮宫镇馆之宝,也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象征,她曾经帮助戴高乐和肯尼迪缓解法国与美国分歧,充当了冷战高峰时期的利器,为国际政治关系史留下一段佳话。
那么,我研究陈钧德的成长经历,发现了什么?一言蔽之,发现了一部折射西方现代派艺术流入中国坎坷命运的个人史。梳理这位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许多沉睡于历史的“有趣的细节”,发现了艺术家的长成与城市社会文化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清阳澄夏》,2008年,60x70cm
譬如油画,传入中国迄今不过百年有余,悠悠百年像一条辽阔大河,许多艺术家在这条岁月河上漂移、浮沉、嬗变、冲撞、融合,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奇观。作为外来现代文明大潮冲击乡村中国的前滩阵地——上海,多少时髦的新经济、新生活,包括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医院、报纸、照相馆、咖啡馆,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老虎窗、火柴、肥皂、化妆品等等,均由这里形成风潮后,再辐射内地。陈钧德在上海这座城市伸根很深,他的艺术血液里流淌着上海的DNA,他一直以“第一代”油画家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为楷模,钦佩前辈既做传播西方传统艺术的“盗火”英雄,又是孜孜探求西方艺术本土化的苦修行僧。
《花果图》,2015年,120×120cm,中国美术馆馆藏
陈钧德执着于纯艺术创作,个性极其鲜明,趣味和感觉非常特别。他不像梵高,生存状态如同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唯一诱惑就是绘画,画画是梵高的生命全部,他处在狂热而人格分裂的状态下,追逐光色变化的瞬间奇妙,以怪异、癫狂的“太阳恋人”形象不朽于世;他也不像安迪·沃霍尔,颠覆传统的纯手工创作,在工厂流水线里打造波普和观念艺术,代表着美国二战以后新崛起一代的艺术消费态度;他更不像杜尚,嘲笑人类的传统审美,惊世骇俗地为传世名作《蒙娜丽莎》添画胡子,还将日常生活中的男用小便池当作自己的作品送出参展。他经历曲折,却算不上跌宕起伏;他个性极端,却没有痞到留长发、着奇装、吸大麻、反审美的放荡不羁的摇滚程度,他的作品从未被真正冠以“什么派”、“什么主义”,但他是一个典型的独头,在经历“反右”、“文革”等过程中,在部队、工厂、研究所等颠沛中,他的艺术信仰屡受冲击,但他始终不变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式的个人奋斗以及对现代派绘画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探索,他不攀附权势,不谄媚资本,坚持独立人格,为了艺术理想甘愿忍受与整个时代背离的困境,因而取得卓著的成就。尤其令我感佩的是,他的作品使用的是无国界的油画语言,但作品内里洋溢着中国文人情怀,其写意油画看似接近西方表现主义,其实有着清晰的个性辨识度,将他的艺术与世界优秀艺术放在一起,我感觉像朗读泰戈尔的诗歌,能让人一眼认出,噢,“This is China!”“中国油画!”非常难得的是,这种“东方艺术”恰恰又保持了鲜明的西方油画特有的质感。
《日映岚光轻锁翠》,2008年,120×120cm
记述和研究陈钧德及其作品,只有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才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西方现代派艺术传入中国之初,其面目并非装束优雅、纤毫毕现的古典模样。确切地说,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等等,才是中国油画百年长河的源头。饱受西方滋养的前辈大师,如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等等,早就狂热于研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并极力倡导中西融合的探索。1930年代初,以“艺术运动社”、“决澜社”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画家,以狂飙运动冲破画坛的庸俗陈腐,掀起新兴艺术运动。1937年,随着日本入侵中国,西画的命运与民族沦丧中的救亡图存捆在一起。至1949年,这股大潮形成了分流,追随林风眠、刘海粟等纯粹欧美日留学派倡导中西融合道路的一脉,如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常玉等等,转回法国继续探索,在国际画坛发出璀璨光芒。而大部分人,包括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关良等,在苏俄写实主义独霸艺坛的中国内地,饱受动荡和摧残,及至“文革”,这一正宗遗脉,沦落成了上海滩个别冷寂公寓里的“地下文化”。
《侧卧人体》,2007年,97×145cm,中国美术馆馆藏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中国遭遇全面封杀的时期,恰恰是陈钧德得到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第一代”油画家私授最多、暗自引导他延续探索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陈钧德的幸运。当然,陈钧德自身天赋卓著,对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毕沙罗、塞尚、马蒂斯、德加等色彩、构图、光影处理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很早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锐度和深度。而罕见的机缘,让他有幸受到几位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结合他自身桀骜不驯式的个人奋斗,随着长时期默默积淀,他的艺术愈发显示出既与前辈一脉相承,也在多方面实现了独创或超越,他的抒情写意风格,美得罕有匹敌,连印刷专家也惊叹“他的色彩很难逼真地复制”;他将东方深厚的文人情怀、清高精神与西方艺术家常有的狂热和钻研,浑然于自身,将西方表现派、野兽派的夸张外放与中国文人画的气韵神采奇妙地融合,画面纯净如洗,色彩明亮奇崛,构筑了一座奇幻的精神楼宇,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艺术性格。
《金辉秋韵》2013年,70×90cm
2013年中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河北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华北电力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闽江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邢台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廊坊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衡水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1年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辽宁科技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0年廊坊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华侨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临沂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石家庄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天津财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方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河北工程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2年北京语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晋中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