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8-05-31 - 2018-06-24
展览城市:广东 - 广州
展览机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艺术总监:林蓝 王绍强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美术馆
展览备注:参展院系:中国画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造型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美术教育学院(国画、水彩)、艺术与人文学院 总策划:李劲堃
项目统筹:蔡拥华 邵珊
展览项目:潘庆森 姚小菲
展览陈列:袁喜明
新闻推广:佃瑾 梁洁
公共教育:刘端玲
展览介绍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由于受到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一大批满怀热忱的艺术家在海外学成归国后先后投入到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当中。上世纪初,从对西方美术教育的引进,到陆续创新和筹办诸如美术学校、美术展览会、出版物、画家社团等一系列美术活动的崭新机制,这批粤籍艺术家肩负起了振兴和发展中国美术事业的重任,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也在这期间成立,这不但填补了地方公立美术教育的空白,还在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给予后人以无限启发,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和新生态拓荒铺路。
从历史上看,作为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质的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于1922年,其为引进和传播西方文化与艺术,以及现代美术教育在广东地区的推广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条件。市美开创的现代美术教育其思想性和倡导性,不仅为我国早期的美术院校创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借鉴,其强大的师资力量更为后来美术教育理念和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市美一脉相传,成立于1953年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由广东华南文艺学院、湖北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三校合并而成,同属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美术学府。1958年,学校南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现当代名师和美术、设计及艺术理论人才。学院承继并发展了历代美术大家的艺术精神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广州美院走出来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者背负着强烈的艺术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不断续写着中国美术教育革新和发展的现当代史。
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全景式展览模式始于2008年,现已成为广州一年一度的城中文化盛事。今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将在广东美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同时展出,共展出35个专业(方向),1200余名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其中,广东美术馆展出中国画学院、油画系、版画系、美术教育学院国画方向及水彩系等造型艺术类毕业生作品,以及实验艺术系、艺术与人文学院等装置类和人文研究类毕业生作品。本次毕业作品从创作到展出,不仅体现了2018届毕业生在思想、专业学习、研创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状态,同时也凝结了广州美术学院所有毕业创作指导教师的专业智慧以及教职工的辛勤劳动。应该说,这既是美术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种传承,又是一次当代美术教育和展览模式的崭新尝试。
美术教育和美术院校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艺术教育的发展无论对思想文化的冲击,还是艺术创作本身都具有多重意义。本次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不仅是一次对美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的汇报和总结,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对广东美术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文献展对广东美术教育史的专题性研究,与本次美院毕业展形成互映的对话关系,在美术教育的史学背景下共同呈现过去和当下美术教育构建和体系的变革、发展和创新。因此,本次毕业展除了美院学生主体毕业创作的展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文献展将与毕业展形成紧密配合,在艺术教育的史学背景下,两个跨越时空的历史与当下之间的主题对话,让美术教育的传统性和当代性在作品差异化的呈现中显现出来,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自创办起,数十年来培养了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潘鹤、杨之光、郭绍纲、陈金章等一批近当代中国艺术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名家,他们走出广东,面向全国,不仅为后来的公立美术教育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影响至今。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是一个展示本科学生毕业成果的大型总结性展览。展览以广东本土的美术发展及其历史为切入点,围绕美术教育这一研究性话题,由古窥今,通过当代高等美术院校的教育成果和美术教育史的横向对比,进一步加强对地域美术的历史考察和深入挖掘,从而反思并更好地推进当下美术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殷切期盼本次展览能够为今后青年艺术家的交流和创作搭建良好平台,为大众的审美教育提供优质渠道,为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及文化建设做出更多的努力!
忻东旺:现实主义是我的“乐土”
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自觉修为
人民日报评论:美术馆叙事待完善
张其凤:当代书坛的三大误区
到底何为新文人画
长春光华学院2017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线的认知与表现
蔡萌:新水墨,不妨慢慢来
依法破解鉴定之谜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
略论近代书法家徐之谦的生平及艺术(组图)
冯智军:数字媒体时代,连环画何去何从?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图)
破译历史的路障:刘墉丛考
郭宇宽:如果梵高生在中国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介
杭间:工艺美术不死
全国美展推进中的潜移默化
传统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
鉴定证书的“江湖”
上博研究员发报告力挺《苦笋帖》:称奇物自有神护
韩国画家与中国诗人的对话
广州艺术家谈文化如何走出去
时代坐标系下的画院
不容忽视的网络批评
汉唐精神对水墨画创作的启示
探奇苗岭写高情——看王振中山水近作